跳至主要内容

作弊

·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看了 Adam Neely 的 The Ethics of Fake Guitar 影片,這部影片在聊音樂界的「作弊」行為。

網路上的假演奏影片

Adam Neely 提到社群媒體上有許多技巧超神、速度飛快的演奏影片,讓人懷疑這真的是人類能達到的境界嗎?但事實是,許多這樣的影片都含有「作弊」的成份:有些是剪很大、有些是預錄對著彈、更誇張的甚至是用電腦 MIDI 做好,然後假裝彈。

於是,有些人站出來揭發這些「作弊」行為,譴責這些音樂家是騙子;根本就沒那麼會彈還在那邊裝厲害,對真正努力練習的人太不公平了!

但有些「作弊」我們卻能接受

但同時,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在道德上又可以接受「作弊」的演出:

  • CD 專輯幾乎都是經過精心剪輯的,從來沒人抱怨過
  • 音樂 MV 明顯都是對嘴,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
  • 電影中角色的歌聲常常不是演員本人唱的,我們也不會覺得被騙
  • 甚至連馬友友、帕爾曼這樣大師級的演奏家,在歐巴馬就職典禮上的演出也是假拉的(對著自己的預錄的音樂),原因是戶外的氣溫太低,樂器的狀況不可能會好

所以到底哪些作弊可以,哪些不行?

道德標準

這表示在不同情況中,我們對於「作弊」的定義不一樣。

例如,在重視「樂手間相互對話」的爵士音樂,即興演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核心價值;如果你提前把自己的獨奏寫好背下來(而不是當場即興創作),會被認為背叛了爵士精神。但在幾乎其他所有的音樂類型,把自己要演奏的東西事先準備好、練好,根本就是理所當然的,沒人會認為這是「作弊」。

每個圈子都有自己的道德標準,這些標準並不一定是基於客觀事實,而更多是建立在那個圈子重視的核心價值上。

「作弊」是絕佳的競爭優勢

這讓我想到,「作弊」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競爭優勢,就像我以前在《爛招》這篇貼文寫的一樣。

在一個特定小圈子中被認為是「不 OK」的行為,在更廣大的世界裡有可能是完全被接受的。這表示,只要你不 care 這個小圈子的認同,你就能做這個圈子的人限制自己不做的事,進而取得競爭優勢!

就像前面提到的爵士樂例子:

  • 對於爵士純粹主義者而言,你必須要現場即興,否則就是「作弊」。
  • 但對於大部分聽眾來說呢?他們只是想聽到一段好聽的 solo,根本不會 care 這是當場即興的還是花了三個月慢慢寫作的。
  • 如果不需要取得「即興純粹派」的認同,我們大可無視這個規則。為什麼不能花時間慢慢寫一段好聽的 solo 呢?為什麼一定要即興呢?

(但練習即興還是很有用的啦!歡迎來看看我的《即興幼幼班》課程!)

烏克蘭作曲家 Nikolai Kapustin 就是利用這個「規則漏洞」,成為了偉大的「爵士風格古典作曲家」。他的作品聽起來就像是爵士音樂,但裡面卻完全沒有即興片段,全部的音符都是精心安排的;這在爵士圈內完全就是「作弊」,甚至因為這樣許多人認為他的音樂根本不能被稱為「真正的爵士樂」。

但正因為沒有即興成份,Kapustin 的作品能被許多不擅長即興的古典音樂家演奏。那些精心寫作的「假即興」爵士 solo 段落,成為了他音樂的重要特色,讓他成為了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鋼琴作曲家之一。這一切都是從勇於「作弊」開始的!

至於網路上的那些超神演奏影片?把它們當作 IG 上的超完美正妹照片來看待就好:享受它們帶來的娛樂,但保持懷疑的態度,別被它們打擊到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