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
關鍵績效指標(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是一種數據化管理的工具,用來衡量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指標,它必須是客觀、可衡量的績效指標。
KPI = 作弊的目標
當我們開始測量某個數值,並對這個數值進行最佳化時,通常這個數值就會進步。但問題是,一旦開始測量數值,就會有人想出一些作弊的方法來增加這個數值;結果就是讓測量這個數值的初衷歪掉,然後這個數值就會漸漸不再成為有用的 KPI。
就像是某歌手的 MV 剛上傳不到一個禮拜就破了一億點閱,但後來被揭露流量其實是買來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大家把 YouTube、Instagram 的觀看次數和追蹤者人數當成一個重要的 KPI,於是就會有人想要作弊提升這個數值,然後這個數值就漸漸變成不是那麼有用的 KPI 了。
末忘初衷
更糟糕的是,數字增加了人會爽、會分泌多巴鞍,然後你就上癮了,不斷想要追求更大的數字。每天只想要找更多增加這個數字的方法,卻忘記一開始為什麼要增加這個數字。例如說:
- 餐廳為了增加 Google Maps 上面的五顆星評價,不是讓服務更好或是把餐點做得更好吃,而是推出評五顆星就免費送甜點的活動,因為這樣比較快。(所以現在就算是 Google 評價很多五顆星,也變得沒有那麼可信了。)
- 有些人為了增加 FB、IG 或 Twitter 的追蹤數,而去花錢買粉絲;所以你才會看到那種明明就超多人追蹤,但是每篇發文都沒有任何互動的帳號。(增加 follower 的原意,不就是想要讓你發出的東西有更多人看到嗎?但是後來慢慢變成只是為了增加數字而增加而已了。)
- 或是,政治人物為了得到學歷而抄襲論文,失去了唸研究所的意義。(大家都這樣做的話,碩士或博士學歷的價值就會降低。欸,其實這樣好像是好事?!)
- YouTube 近年來狂推 Shorts。對創作者來說,短影片製作成本又低、又可以得到更漂亮的觀看數字,於是大家都一窩蜂開始做 shorts。但是很多 shorts 的品質真的超低的,根本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可是可以得到漂亮的數字有什麼不好?(這讓創作者忘記,一開始為什麼要做影片,為什麼想要別人看我們做的影片。)
有時候,數字甚至不見得是想要別人看到。例如,你去健身房練胸推,設定要練到 12 下,但是其實你第 5 下就沒力了;於是後面 7 下就用不完整的姿勢亂做,然後騙自己說我做了 12 下喔!好棒棒!其實根本就沒有人 care 你做了幾下,假裝自己做了更多下對身體也沒有額外的好處。
Goodhart's Law
這件事情有很多名字,例如說「Goodhart's Law」、「Campbell's Law」和「False Proxy Trap」。
有時候我們想要測量一些東西,但是想要測量的東西太難測量,所以我們改成測量「另外一個比較好測量的東西」來當作替代方案。結果就是,所有的行為都變成為了增加那個替代指標的數字,讓這個替代指標失去了原本的代表性。例如說:
-
觀看數 ≠ 影響力(因為可以買流量)
-
串流次數 ≠ 歌曲好壞(因為可以買流量)
-
學測分數 ≠ 聰明或有內涵(因為可能只是會死記硬背)
-
有錢 ≠ 嫁給他會比較幸福(因為幸福感來自不只是金錢)
-
開名車 ≠ 社會地位高(因為可能是負債購買的)
-
IG 上的愛心 ≠ 實際上被喜歡(因為可能是買來的讚)
-
FB上的好友 ≠ 那個人是你的朋友(因為你根本跟他不熟)
而且我們還會把不該放在一起比較的數值放在一起比較。例如,YouTube 影片的一個觀看、Shorts 的一個觀看、Podcast 的一個下載、官網的一個 page view 的價值其實不太一樣,但常常會被放在一起講。而且每一個線上互動的價值變化也很大:你不知道看的人是誰,他看了之後對他產生了什麼影響,對方看了之後採取了什麼行動⋯⋯
所有的重要的東西都很難測量,真正有意義的數值也很難被 1:1 比較:影響力、快樂、對別人的幫助、藝術價值都很難測量。身為創作者,我想要追求的是我的作品在觀眾大腦的佔比,和它造成的改變;但是那個也無法測量。
什麼才是值得在意的 KPI?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應該去在意什麼數值?
我覺得真正值得測量、在意的數值,只有在數值「本身就是真正的目標」,並且「不是由別人或運氣掌控」的時候。例如說,如果你想要減肥,那麼每天一直關注自己的體脂肪率就是很好的,因為降低體脂肪率的確就是真正的目標。
除了以上情況之外,去對某個容易測量的數值最佳化,大概都不會達成真正想要的效果:
- 例如,你的小孩拿了一張 100 分的考卷給你看,你跟他說:「好棒喔!你考了 100 分!」,但你不知道這個其實是作弊來的。
- 所以小孩就覺得「我考 100 分媽媽就會高興,所以我以後也要作弊拿 100 分。」。
- 你因為鼓勵小孩去追求一個容易測量的數值,而間接鼓勵了作弊的行為。
- 你應該鼓勵「真正想要鼓勵的事情」,那就是「認真學習的態度」,而不是分數。
有經營 YouTube 的人應該都會感同身受:YouTube 就很像是那個說小孩考 100 分很棒的父母。它在後台只會顯示:「你這部片很多人看喔,好棒棒!」,它才沒在管你那部片裡面的內容是什麼、對觀眾的幫助是什麼、造成了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
甚至應該說 YouTube 比上述的父母還要更糟。至少父母還是為你好,但是 YouTube 想要最佳化的是平台和廣告商的利益,不是觀眾和創作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