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花錢的科學與藝術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pending Money》

作者:Morgan Housel

https://collabfund.com/blog/the-art-and-science-of-spending-money/


這篇文章是 Morgan Housel 觀察到的、人花錢的行為模式和一些可能的盲點。以下是我的筆記和心得。

窮的時候越被瞧不起的人,有錢了之後越會炫富

作者說,那些很高調地在讓別人知道他有豪華的車、珠寶、豪宅等等的人,或多或少都帶有一種報復性消費的意味。也就是,他不見得是真的很喜歡那些物質上的東西,而只是要用這些東西來療傷、釋出一種訊息:「我現在已經有錢囉,你們不能再欺負我了!」

曾經越被看不起的人,越會有這種心理上的消費需求。

我自己好像沒有太多這種因為沒有錢被看不起的經驗,雖然我小時候家境沒有算是很好,尤其在音樂班裡面應該算是很窮的,但是我的有錢同學們人都很好。

小心掉入「花錢不快樂」的陷阱

Housel 認為「想要花錢買到快樂」的心態是很危險的。因為當這一招失靈的時候,你的自然反應可能是:「我是不是花得不夠?」,然後就會花越來越多錢。

例如,你可能覺得買一件新的衣服或名牌包包會很開心;這個開心的感覺可能會持續一下下。當你下次使用這衣服或包包的時候,開心程度可能就沒有這麼大了;於是你就買更貴的衣服和包包,看看能不能再體驗到這個快樂的感覺。到最後就會變成買了一大堆衣服和包包,但是好像自己也沒有很喜歡。

我自己在奢侈品上面沒有這種欲望,但是在「音樂軟硬體」上面曾經有。

我之前也會一陣一陣地手癢,想要買新的音樂製作軟體或玩具之類的。買之前,我會想像:「哇~如果我有這個東西,工作會變很方便!」,或是我閒暇的時候可以玩這個玩具之類的,但是最後好像都還好。

我最近一次買這樣的東西,可能是 Akai 的 MPC 取樣機。買之前我想:「哇!這個不需要用到電腦,就可以做音樂了耶!」、「這個 Pad 按起來好像很舒服,還會發亮好帥!」。但是買回來之後一下子熱情就退了,根本就超少用,然後不久就賣掉。

賺的錢變多之後,花錢的快感也會跟著減低

當購買一個東西時,背後的辛苦、犧牲、汗水比較少的時候,快樂也會隨著變少。

我小時候家裡都買超爛的運動鞋給我(夜市裡面台幣 200~300 塊那種),不只鞋子很醜,而且不好穿。所以等到我大學自己教琴賺錢,第一次買 Nike 的跑鞋給自己的時候,真的是覺得看著腳上的鞋子就很開心。但是現在就習慣了,就覺得「正常鞋子就應該是這樣子」,沒有特別的喜悅。

不過,因為我現在也沒有真的很有錢,所以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獲得這種喜悅的。

例如說,我之前去微風南山 47 樓的 Smith & Wollensky 看朋友表演,我就覺得他們的漢堡肉煎得好好吃喔。雖然說 Smith & Wollensky 要吃的話是可以吃得起的(每個人可能 3000~5000 元),但是我的財力還沒有到可以沒事就去吃一下的程度;所以偶爾特別的日子去吃就會有享受感。

有些有錢人家裡是有專屬廚師的;我是覺得這樣還滿不好的,因為當你每一餐都是五星級豪華食物的話,從此可能就沒有吃東西的期待感和樂趣了。

糾結於 100 元的問題,卻隨便決定 100 萬元的問題

一個有名的作者 Ramit Sethi 說,太多人都常常糾結在一些只能省小錢的問題(例如說「我今天該不該買一杯 Starbucks」),而對於真正昂貴的問題(例如說「我應該唸哪一所大學」或「我該不該跟這個人結婚」),卻常常草率決定。

文章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叫做「Parkinson 的瑣事法則」(Parkinson's Law of Triviality),指的是人在討論問題時,對於較不重要的問題往往會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

假設一家公司的董事會,有三件事情需要討論和決定:

  1. 投資 1 億元建立一個新的生產線。
  2. 花費 10 萬元為公司員工提供免費健身房。
  3. 為公司的辦公室購買新的咖啡機,價值 5000 元。

根據 Parkinson 的瑣事法則,董事會成員可能會迅速通過第一個項目。因為投資 1 億元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難以理解的巨大金額,而且討論起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專業知識。因此,他們可能會相對輕鬆地達成一致意見。

但是,當講到第二和第三個項目時,他們可能會花費更多的時間討論,因為這些問題相對容易理解,並且跟他們的日常生活更相關。

例如,他們可能會就健身房的設施、開放時間以及員工使用規則進行熱烈討論。對於咖啡機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對喜歡的咖啡都有很強烈的意見,他們可能會針對品牌、型號、價格,或者是要不要放餅乾或奶精球之類的事情討論很久。

一般人常只看到帳面上的價格,而忽略隱形成本

作者說,很多早年買了房子而後來房價大漲的人,都覺得自己做了「人生中最好的投資」。

拿我家當作例子好了。我爸媽在大約 35 年前(1988-1989 左右),據說是只花了台幣 60 萬就買了一間公寓,我去查了一下,現在那一間公寓的價值大概是 900 萬左右。

看帳面上好像超賺的,因為價格翻了 15 倍(60 → 900 萬)。但是,這樣的年化報酬率是多少?其實也才 8% 而已。

但是,持有這個房子的期間,每年還要繳 1.2% 的房屋稅,所以報酬率剩下 6.8%。而且,每年修繕房屋的費用大概可以估計為房子的 1-3% 左右,所以最終的報酬率大約會落在 3-6% 之間。

如果這樣看的話,35 年來這間房子的報酬率,還不如一般的股債組合,因為這 35 年 50-50 股債組合的報酬率是 7.1%。

這個觀念不限於買房子,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都是。例如說:

  • 買車子的時候不要只想車的價格,而要想養車、停車的價格、還有照顧車、洗車、開車花費的心力等等
  • 買鋼琴的時候,不要只想鋼琴的價格,還要想你要花多少時間練它等等的。

沒有人像你自己一樣 care 你擁有的東西

一般人看到有人開著一輛漂亮的車時,

  • 很少會想:「哇,開著那輛車的人真酷!」
  • 而是會想:「哇,如果我有那輛車,人們會覺得我很酷!」

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人還是只會想到自己。

所以這就產生了一個矛盾:我們常常會想要透過財富,來向他人表明我應該受到欽佩。但實際上,別人會把你的財富,當作「衡量他們的財富是不是值得受到欽佩」的基準,而不會記得欽佩你。

所以想要透過炫富得到欽佩,是一個沒有用的策略。

花錢也是需要練習的

文章提到,很多人不知道怎麼樣花錢會讓他們快樂。

應該買什麼?應該去哪裡旅行?應該存多少錢?這些問題沒有統一的答案。所以很多人都順應社會告訴他們的價值觀,也就是「貴的東西比較好」。

作者建議,你必須嘗試在各種奇怪的東西上花錢,才能找到適合你的方式。你嘗試的消費類型越多,你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的可能性就越大。

這些嘗試也不必花大錢:可以這裡嘗試一下 300 塊的新餐廳,那裡花 3000 塊享受一下稍微好一點的鞋子等等。

真正的「節儉」應該是:只選擇在會讓你快樂事物上豪華地花錢,然後對你不喜歡的事物用力地削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