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按讚訂閱小鈴鐺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cliophate.wtf 這個 Blog 讀到這個有趣的觀察:

"The typical lifecycle of a Substack writer is that after a while, all they write about is Substack.

Each post becomes commentary about the platform, until their identity is consumed by being a Substacker rather than a writer. That's what happens when your personality is "having opinions for money."

(Substack 作家的生命週期通常是這樣的:一段時間後,他們寫的所有文章都在談論 Substack。

每篇文章都在講平台的大小事,到最後他們不再是作家,而是變成一個整天自稱「Substacker」的人。當「發表意見」變成一門生意時,連自己是誰都忘記了。)

總是在談論 YouTube 的 YouTubers

YouTube 上不也是這樣嗎?許多大 YouTubers 的內容,也會圍繞著 YouTube 平台本身打轉:討論如何取悅演算法、增加續看率、做標題縮圖、響應平台政策、做 Shorts、Shorts 是未來你應該做 Shorts……

老實說,我自己也不能倖免。看看我過去的影片和文章,不時也會冒出一些訐譙談論 YouTube 的內容。但如果想要創作出不被時代淘汰的作品的話,我得要盡量減少這樣做。

還好至少,我並沒有在每一部影片裡面一直講「按讚、訂閱、開啟小鈴鐺」的這種習慣。

按讚、訂閱、小鈴鐺

說到「按讚、訂閱、開啟小鈴鐺」,真正的經典作品是不會這樣做的。

想像一下,在 1824 年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首演日,當樂團演到第四樂章,即將進入最著名的「歡樂頌」段落時,貝多芬突然示意指揮停下,站上台對觀眾喊:

「嗨!各位聽眾!如果覺得接下來的旋律寫得不錯,請幫我在你家附近的咖啡廳大力推薦。如果能請你家的馬車夫在載客的時候幫我哼這個『歡樂頌』的旋律,讓這首曲子被推出去,那我就太感激了!」

……然後樂團才繼續演奏。這樣的場景會有多荒謬?但這就是現在大家每天在 YouTube 上做的事情。

也許,一百年後的人回顧 2010~2020 年代創作的影片時,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在每一個影片裡花那麼多時間講這些 YouTube 的事情?煩死了!YouTube 到底是什麼?小鈴鐺怎麼開?」

我不是 YouTuber

我不想要把自己簡化成一個「YouTuber」,更是討厭被標籤為「網紅」。我也是一個彈鋼琴的人、音樂老師、音樂推廣者、作曲編曲者、網站經營者、自由軟體和 Linux 愛好者、(曾經的)Podcaster、部落格作者和檸檬卷的老公。

就像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不是為了在 1824 年的維也納咖啡館和馬車上流傳而寫的;禁得起時代考驗的作品,不需要遷就任何平台的規則。

寫到這裡,我差點又想說「如果你喜歡這個部落格,歡迎用 RSS 訂閱……」,但我及時阻止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