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先寫作,後編輯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要一邊寫作、一邊編輯」是許多作家和創作者經常給出的建議:

  • 先切到「創作者」模式,把頭腦中的想法全部倒出來
  • 再切到「編輯者」模式,回頭整理剛才的輸出

不論是寫文章、講稿,甚至是作曲時,這個建議都適用。

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實際上要做到卻很難。在寫文章的時候,一邊寫總是很容易開始有「這個詞這樣用好嗎?」、「這段是不是應該放到前面?」、「這句好冗長讀起來不順!」之類的想法;結果就是一邊寫一邊改,反覆把已經寫好的句子刪掉,最後花了一小時卻只產出少少幾行文字。

這種「寫一句,刪兩句」的循環不只效率超低,更是靈感的殺手。我們的大腦沒有辦法有效率地來回切換「創意生成」和「邏輯編輯」的思維模式。

直到大型語言模型(俗稱「AI 聊天機器人」)的出現,這個情況才終於有了改善。隨著 AI 技術,我好像真的能夠做到「先寫作,後編輯」了。我的寫作流程演變成了像這樣子:

  1. 腦力激盪: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完全不管用詞、文法和邏輯順序
  2. AI 整理:把第一階段產生的原始素材交給 AI 重整結構、潤飾文字
  3. 重新編輯:拿 AI 整理過的文章,再從頭到尾編輯一次(有必要的話,我會再把我編輯好文章送回 AI,重複第二步驟)

現在我比較能夠安心地暫時把頭腦中的「編輯者」關掉,專心當一個「創作者」了。因為我知道不管初稿有多混亂,後面都有一個(永遠不會抱怨的)AI 助手等著幫我梳理思路。

如果你覺得連打字這個動作都會影響你的思考輸出的話,也可以試試看打開錄音軟體,對著麥克風針對你要寫作的主題隨便亂聊十分鐘,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結束之後,使用 whisper 之類的語音辨識軟體轉換成文字,再送給 AI 整理。

如果你之前覺得寫東西很累,這個「先亂寫,丟給 AI 修」的方法絕對值得一試。這個 blog 到目前還能夠順利日更,完全要歸功於這個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