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串流音樂

·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其實我不懂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用像是 Spotify、Apple Music 之類的串流音樂平台。

「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還記得 2001 年第一代 iPod 推出的時候,Steve Jobs 喊出的口號嗎?二十幾年後的今天,Spotify 的核心價值則是:「我們有幾千萬首歌……有很多品質很爛、也有很多是 AI 做的,但反正你也不會認真聽。」

串流音樂:超低效率的荒謬行為

串流平台如 Spotify 上是有幾千萬首曲子沒錯,但我們需要幾首?

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聽眾可能只有十幾個很喜歡的藝人,總是反覆聽著他們的幾首作品;或者是需要兩三張專輯長度的音樂,來當作唸書或運動時的背景音樂。

那麼,為什麼不把這些常聽的聲音檔案放在裝置上,然後直接離線播放就好了?

反而,我們現在總是採取最沒效率的方式——每次聽歌時都要從遠在世界另一端的主機下載到手機上,播放出來後馬上把這些資料丟掉,想重聽的時候又再重新下載一次?我依然百思不解為什麼這種超低效率的行為,會成為現代聽音樂方式的主流。

建立「自己真正喜愛的」音樂資料庫

音樂串流平台的獲利分配機制對創作者超級不利,而且情況是一天比一天更糟。

而且現在有相當多管道可以取得無 DRM 限制的音樂檔案:你可以購買實體專輯然後轉檔,或是到 iTunes Store、Bandcamp 或創作者的個人網站,甚至是使用 yt-dlp 這類工具都可以。

如果你真的喜歡一個歌手或演奏者的話,直接購買他的專輯才是更實際的、能幫助創作者繼續下去的支持方式;同時你也可以不受網路和裝置限制地聽它們。

訂閱 Spotify 的費用,在各個國家不一樣:

  • 台灣比較便宜,大概一個月 5 美金;
  • 美國的話是 12 美金。

這筆一年 60~144 美金左右的金額,如果用來購買藝人直接販售的專輯,很快地你就會建立起「自己真正喜愛的」音樂資料庫,並且永久擁有它。而且這個資料庫裡的每一張專輯,都會是自己有意識地挑選和購買的,而不是演算法強推給你的劣質品。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當我在 Spotify 上找古典音樂時(例如我要研究某首鋼琴曲),常常超過 80% 的版本都讓我覺得品質很糟(不論是演奏還是錄音品質),但它們卻跟那些少數隱藏其中的好專輯混在一起,分享著同樣的版稅。加上 Spotify 的搜尋功能真的很爛,這每次都讓我懷疑我到底為什麼還要繼續訂 Spotify?我直接買想要的專輯就好啦!

找回「認真聽音樂」的快樂

回想自己小時候擁有過的每一張 CD 專輯,每一張幾乎都是聽了數十遍以上;這樣的聆聽體驗跟現在「根本沒在認真聽」的串流音樂文化,真的感覺很不一樣。

以前我常常會把一整張專輯從頭到尾聽完,享受一個完整的表演;其中有許多張我真的是聽到倒背如流的,後來都成為我很重要的音樂養分。隨便舉例的話像是有:

(以上的實體 CD 我到現在都還留存著,而且也轉成了數位檔案放在硬碟裡。)

現在的手機比初代 iPod 強大多;不要說 1,000 首歌了,就算是 1,000 張專輯的小型音樂圖書館,以每張專輯 100 MB 來估算的話,總共也才只不過 100 GB 而已,現代大部分的手機都能輕鬆應對。

但有著強大工具的我們,卻被洗腦成被動聆聽的、訂閱服務的俘虜;跟 iPod 「把自己最愛的音樂收藏帶著走」的初衷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