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想要做的事

·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我可以控制自己想要做的事嗎?人有沒有自由意志呢?

(暴雷:大概沒有)

Paul Graham 的這篇標題為 What You (Want to)* Want 的文章寫到了這個問題,我覺得很有趣。原文不會很長,英文還 OK 的話可以去讀一下原文;以下是一些筆記和我的想法分享。

他提到,他在九歲時就發現了這個衝突:

  1. 人不就是由一堆物質組成的嗎?
  2. 那世界上所有的物質,不是都會以「可預測的物理法則」運作嗎?
  3. 這不就代表,我的所有想法,都是這些物理法則決定的呢?
  4. 可是為什麼,在主觀的感覺上,我還是覺得自己可以控制自己想要做什麼事情呢?

How do you reconcile being a machine made of matter with the feeling that you're free to choose what you do?

(要怎麼解決「自己是由物質構成的機器」,與「我可以控制自己想做什麼」的矛盾呢?

控制想要「想要做的事」

為了解開這個謎題,我們可以從一個錯誤的假設開始,然後慢慢修正。第一個錯誤的假設是:

「我可以做我『想要做的事』,但是我不能控制我想要『想要做的事』。」

這個假設顯然是錯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成功地改變自己的慾望。例如:

  • 🚬 戒菸:有些抽菸的人雖然想要抽菸,但他們不想要自己「想要抽菸」,所以他們努力去改變這個「想要的事」,最後成功了。
  • 🥦 吃青菜:有些人不喜歡吃青菜,但他們想要自己「想要吃青菜」,於是努力讓自己去感受吃青菜的好處,最後成為了一個「想要吃青菜」的人。(我就是其中一個!我現在還滿愛吃青菜的。)

控制想要「想要『想要做的事』」

既然以上的假設是錯的,那我們就修正成第二個假設:

「我可以做我『想要做的事』,而且我也可以控制我想要『想要做的事』,但是我沒辦法改變我想要『想要〔想要做的事〕』。」

這個假設還是錯的,因為我們還是舉得出反例。例如:

  1. 一個人不喜歡聽古典音樂。
  2. 但因為社會好像認為聽古典音樂很好、是個有水準的事情,所以他想要「想要聽古典音樂」。
  3. 但經過了一陣子之後,他覺得還是不行,於是決定不要再想要「想要『想要聽古典音樂』」了。

雖然這個假設還是錯的,但是它已經離真相比較近了;因為會嘗試去改變自己想要「想要『想要做的事』」的人已經很少了。

控制想要「想要『想要〔……想要【想要做的事】〉〕』」

只要在句子中加入越多「想要」,能夠控制最後一個「想要」的人就越少。這就像是數學中的 0.9999999...,如果有無限多個「9」,它就會趨近於 1。

在實際生活中,以一般人的思考量來說,只要三到四個「想要」就已經超出我們的思考控制範圍了。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你不能控制你想要做的事情。

You can do what you want, but there's some statement of the form "you can't (want to)* want what you want" that's true. Ultimately you get back to a want that you don't control.

(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但總有一個「你無法(想要)* 想要你所想要的」的陳述句是真實的。最後,還是會有一個你無法控制的慾望。)

註:這裡的「(想要)*」是一種科技宅男用語正規表達式的表示方法,表示「想要」可以重複任何次數。

我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嗎?

再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假設今天我面前有「左邊」和「右邊」兩個按鈕,按下其中一個會中大獎,另一個什麼都沒有。我到底是自己在決定自己的命運,還是物理法則在決定?

  1. 假設我想要按左邊那個按鈕,我可以就按下去,因為那是我「想要按」的按鈕。
  2. 但是我可以這樣想:雖然我「想要按」左邊那個按鈕,但我可以控制我「想要『想要按』」左邊按鈕的慾望,而改去按右邊的按鈕。
  3. 但是我又想到:在上一步我想改去按右邊按鈕這件事,一定是這個宇宙的圈套;我是可以控制我「想要『想要〔想要按〕』」的按鈕的慾望的,所以我要去按左邊的按鈕!

這樣就變成無限迴圈了。如果一直疊加無限的「想要」在前面,以人腦有限的處理能力,一定會有最後一個「想要做的事」是沒有辦法控制的,也就是由物理法則決定的。

我可以控制自己不吃巧克力餅乾嗎?

我覺得 Paul Graham 的這個解釋法真的滿有趣的,而且邏輯上好像也找不到反駁的點。在我的觀點裡面,我也覺得世界好像真的是這樣運作的,只是那個「最後一個想要」的點、也就是決定最後你的實際行為的物理法則,可能是隨機的。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有某些行為,可能還是要讓自己身處在高機率會發生那個行為的環境下;但是你會不會選擇這樣做,又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了。

最後一個例子:

  1. 如果你不想要自己半夜失眠時爬起來吃巧克力餅乾,你可以選擇不要買巧克力餅乾放在家裡。
  2. 但是,要確保家裡不出現巧克力餅乾,你必須「不想要」買巧克力餅乾回家。
  3. 你也許可以壓抑「想要買巧克力餅乾」的慾望,但你不一定能夠控制你「想要壓抑『想要買巧克力餅乾』」的慾望。
  4. 所以到最後,你會不會去買巧克力餅乾放在家裡,還是這個宇宙的物理法則決定的。

如果是薛丁格可能會說:在你打開冰箱觀察之前,裡面既有巧克力餅乾,也沒有巧克力餅乾。

(看完這篇,想要吃巧克力餅乾了嗎?可是,你想要「想要吃巧克力餅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