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觀測的生活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身為鋼琴老師,我常常聽到學生跟我講類似這樣的話:
「我平常在家真的都彈得很順的!可是只要一錄影╱錄音╱有人在旁邊看,就會一直彈錯。」
除了用「會緊張」來解釋這個現象之外,量子力學理論也告訴我們,光是「觀測」這個行為,本身就會改變被觀測的事物。就像薛丁格的貓,牠同時是活的也是死的——直到你打開盒子看為止。
活在社群媒體上的感覺不也是這樣嗎?一邊吃著早餐,一邊思考用該用什麼角度觀測自己吃早餐;一邊旅行,一邊計算如何拍出另人羨慕的 vlog;連發呆的時候,都想要把「放空」變成一個文青的限動。一邊過生活,一邊扮演著自己的「觀測者」,這個行為本身就讓生活變得不自然。
在停止使用社群媒體,不再分享每一刻之後,我反而感到一種舒服的優越感。沒有他人的觀察(檸檬卷除外,她是我生活的唯一一個觀眾),我可以用最自然的方式過生活,不用為了「這早餐好醜沒辦法 PO 文」這種事情而煩惱。
沒人知道我現在在哪裡、做什麼;就像薛丁格的貓一樣,我現在可能在耍廢看動畫打電動、可能在運動、可能在認真工作、也可能出國玩了,而我沒有義務向全世界報告。(不過想也知道,我在耍廢的可能性比較大啦)
這篇貼文的矛盾之處在於,我現在正透過這篇文章觀測著自己「不被觀測的生活」,並向全世界報告,同時還希望讀者能觀測到我這個不被觀測的樣子。不過,至少我沒有附上我剛剛吃的早餐照片。
(話說回來,在練琴的時候放台攝影機拍自己,其實是很好的練習方式。不只可以讓自己習慣演出的緊張感,也可以回放檢討自己的技巧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