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AI 訓練場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突然意識這個可怕的現實:我們跟生成式 AI 其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被大科技公司訓練出來的。差別只在於,AI 至少知道自己在被訓練,而我們還以為自己在「自由創作」。

AI 是怎麼被訓練的呢?簡單來說,就是餵給它一大堆資料,然後叫它預測下一個資料點。如果 AI 猜對了,就強化那些做出正確預測的神經元;如果猜錯了,就調整權重,減弱那些導致錯誤的路徑。這個過程會重複幾千萬次,直到 AI 學會我們想要的行為模式。

社群媒體就是人類的訓練場。每次發完貼文、照片或影片後,我們也在等待系統給分數。觀看數、按讚數、留言數等數字就是獎勵或懲罰訊號。當數字高時,我們製作更多類似的內容;數字低時,我們就換個方向試試看。

就這樣,久而久之,我們就被訓練成系統喜歡的樣子了。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所有「主流娛樂 YouTuber」影片都長得那麼像:過度自嗨的開場、超快節奏的剪輯、滿天亂飛的字卡、千篇一律的音效庫、老套的標題和縮圖,當然也不要忘記每部片必講的「按讚訂閱小鈴鐺」。

Instagram 上的網美圖也有這現象對吧?45 度角看著天空或地板的憂鬱眼神、明明就超刻意的「不經意瞬間」,當然絕不能少了白到發光的美肌濾鏡

短影片就更別說了,可以當作生化武器的難聽配樂、超高對比的配色、擋在畫面中央的粗外框大字幕都讓我看到就想吐。

越在這些平台待著,我們就越忘記自己的樣子。我們內化了演算法的偏好,誤以為那是自己的偏好,最後成為了大科技公司的免費內容產生器。

在這個人人擔心被 AI 取代的時代,沒想到我們已經早一步把自己變成了 AI——Algorithm Imitators(演算法模仿者)。聽起來有點絕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