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解決問題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果所有的問題都被解決,那麼專門解決問題的人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解決問題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也不希望問題被完全解決。例如:

  • 醫生是幫你治病、讓你變健康的;但如果所有人都超健康、不會生病,醫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醫生某種程度上還是希望人們是會生病的。
  • 防毒軟體是用來保護電腦不要中毒的,但如果完全沒有病毒,防毒軟體公司就要倒閉了。所以,他們其實也希望有多一些病毒,或者偶爾也會製造一些病毒,以及誇大一下下病毒的威脅(?)。
  • 鋼琴老師是要解決學生的鋼琴問題的,但如果學生完全沒有(該位鋼琴老師可以看得出的)鋼琴問題,那麼他的工作將會很難進行。所以有些鋼琴老師,會一直跟學生說他彈得有問題,但又一直不說清楚到底是有什麼問題。

有的時候,解決問題的行為會引發新的問題。例如:

  • 電子設備: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的電腦和手機應該要變得越來越快才對。但為什麼 1990 年代時,電腦需要花 30 秒開機、很多網頁需要十幾秒才能讀出來;而到了 2024 年,電腦依然還是需要花 30 秒開機,很多網頁也還是需要十幾秒才能讀出來呢?這是因為,隨著硬體性能的進步,開發者就會想要把軟體變得更沒有效率。如果電腦和手機不變慢,你怎麼會想要買新的?
  • 手機的「專心模式」:你可以花時間做超複雜的設定,限制什麼情境下可以使用什麼 App、不能使用什麼 App,什麼時候訊息會響、什麼時候不會響等等。但光是花時間去設定這些東西,就浪費掉你原本可以專注工作的精力了。(小秘訣:把手機關掉就好了。)
  • 社群媒體:本意其實是要幫助你跟朋友聯絡、分享生活的;但如果它好好地只讓你看到朋友的動態就好,你看完就會關掉、就不會一直使用它,它就賺不到廣告費了。所以它必須用各種機制(按讚、愛心、追蹤者數量等等)製造一些虛假的社交需求,引起你的焦慮和比較心態,你才會一直不斷刷它、為它製作更多內容,好讓它能夠存活。

其實有些問題放著不管它也沒什麼關係的。也許我們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總是想要解決所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