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智慧裝置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現在各種日常生活的產品都在追求「智慧化」,從冰箱到電視,甚至是車子和鋼琴,通通都跟複雜的軟體綁在一起。不過我想要給你一個智慧的建議:如果打算買一個期待要用很久(例如十年以上)的裝置,那麼可能還是遠離智慧型的產品比較好。

智慧功能的生命週期

想像一下,你在 2023 年買了一台超酷炫的智慧冰箱——它能用手機 App 查詢存貨、自動訂購食材、還可以透過語音助理提醒你牛奶過期了——聽起來好像很棒?

但快轉到 2033 年,你的冰箱依然能冷藏食物,但那些智慧功能全部都不能用了:App 早就不相容新手機、合作的雲端服務已經倒閉、作業系統也因為無法更新而充滿安全漏洞……剩下的只是一個價格特別貴的普通冰箱。

這些智慧型產品的核心問題在於:軟體的生命週期遠比硬體短暫。一輛 1980 年製造的車子,如果保養得好,到現在一定還能開;但 1980 年時被整合進車子的電腦系統,現在可能連開機都很困難,廠商也不可能再提供支援或更新了。

智慧功能的價格膨脹

也要很小心一個產品因為綁上了智慧功能而膨脹價格。我之前用過一台「智慧鋼琴」,是當時因為幫廠商開發教材,而用很便宜的價格拿到的;但後來仔細想想,還好我並沒有用原價買它,不然我就虧大了!

因為它其實就是一台兩線品牌的鋼琴,只是被裝上了自動演奏系統和一台電腦而已。而當我用了四、五年後決定賣出它時,它「智慧功能」的部份已經貶值到趨近於零,我只能以一台「不那麼好的二手鋼琴」的價格勉強脫手。

真正的「智慧」裝置

我們也許應該停止稱呼這些需要依賴網路、軟體更新、一定要用外部 App 操控的裝置為「智慧裝置」;比較正確的名稱可能是「短命裝置」或「計劃性折舊裝置」。

其實,那台連續十年都能每天烤出完美吐司、從不要求你更新系統才能吃早餐的「普通」烤麵包機,才是真正「智慧」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