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你是數位韭菜嗎?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有沒有發現自己常常一滑手機就是三小時,一打開網購 App 就噴掉半個月薪水,總是對每天看到的貼文和新聞感到生氣,或是明明已經訂了五個串流平台卻還是覺得「少了這一個就看不到最新影集」?

這些都是你正在不知不覺變成「數位韭菜」的徵兆!

🌱 什麼是「韭菜」跟「割韭菜」?

根據維基百科,「韭菜」最初被用來形容在股市被大戶欺壓的散戶;因為韭菜耐寒、不容易死,割了又會長出來,所以可以反覆一直割,它們也不會有怨言。

這個比喻逐漸延伸,現在「割韭菜」也用來描述那些擁有資訊優勢的人,利用資訊落差或資訊不對等來剝削一般民眾。

不要慌張,只要能到認知到自己正在變成韭菜,情況就還有救!以下是一系列可以常常自我檢查的問題,幫助你在這險惡的數位社會中,保持清醒和自主。

👀 當看到任何內容時,問自己:

  • 「這內容背後隱藏著什麼政治立場或商業利益?」
  • 「為什麼我會看到這個?是誰想要我看到這個?是我自己想要看到這個的嗎?」
  • 「我看到這個對我有好處嗎?沒有的話,那是對誰有好處?」
  • 「我看到的是完整的故事嗎?還是被刻意剪裁、意圖帶風向的片段?」
  • 「看到這個讓我有什麼情緒?是誰想要我產生這個情緒?」
  • 「如果我用不同的管道或語言搜尋同一件事,結果會不會完全不一樣?」

🛍️ 當想要買東西時,問自己:

  • 「我真的需要這個嗎?還是我被廣告、網紅、社群洗腦了?」
  • 「我是真的想要用這個產品,還是我想要藉此尋求身份認同?」
  • 「它如果壞了,我能自己修或找人修嗎?還是只能乖乖買新的?」
  • 「它需要 App 或雲端服務才能運作嗎?如果服務停止了怎麼辦?」
  • 「買二手的是不是也可以達到相同目的?」

💲 關於訂閱服務,問自己:

  • 「我到底訂閱了什麼?我知道嗎?」
  • 「以我這個月的用量來說,值得花這個價錢訂閱它嗎?」
  • 「我真的需要這個服務嗎?還是只是覺得取消很麻煩?」
  • 「難道這服務沒有一次性付費的替代方案嗎?為什麼我要一直付錢?」
  • 「這服務刻意設計得讓我越來越依賴它,越來越難脫身嗎?」

👁️ 關於隱私,問自己:

  • 「為什麼我要裝這個 App?用網頁版不行嗎?」
  • 「為什麼這個 App 需要這麼多權限?」
  • 「如果我的搜尋記錄外漏了,被貼在公開場合,對我來說會很糟嗎?」
  • 「這個免費服務為什麼能夠免費?它出賣了我的哪些資料?」
  • 「我是否在網路上公開了太多沒有必要的私人資訊?」
  • 「當使用條款出現時,我是否總是想都不想就按『同意』?」

👍 關於社群媒體,問自己:

  • 「如果把滑社群的時間用在其他事情上,我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
  • 「那些讚和留言對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實質意義?」
  • 「我會因為看到別人的生活而感到自卑或焦慮嗎?」
  • 「如果這個平台明天消失了,我到底會失去什麼?」
  • 「我把自己在網路上的存在,都託付給平台嗎?」
  • 「是我在使用這個平台,還是這個平台在使用我?」

⛓️ 關於被科技制約,問自己:

  • 「一天中我有多少時間是完全脫離手機的?」
  • 「當我感到無聊時,第一反應是做什麼?」
  • 「我是不是一聽到 App 跳通知就會馬上想要查看?」
  • 「科技是否讓我喪失了一些基本生活技能?(例如找路、原地坐著、專心讀一份文件、做簡單的心算等等)」
  • 「如果停電或斷網一週,我的生活會變得多困難?」

當個強韌的韭菜

雖然情況對我們一般人是不利的:大科技公司的力量龐大到連政府都難以制衡,他們的演算法比我們的意志力要強得多。

就算韭菜覺醒了,其實也很難完全避免被割,但至少我們可以不要當最好割的那一群;被割的當下要用力反擊,並且盡可能取得屬於自己的好處!

從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做起:用 RSS、用自由軟體用 Linux、減少使用社群媒體、不要看主流新聞、拒絕 DRM、不要安裝專有 Apps、支持獨立網站、架自己的網站……把這些融入到生活中,你就成為了一根強韌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