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滿足者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根據心理學家 Barry Schwartz 的理論,人在面對選擇時,可以分成兩種類型:

  • 最大化者(Maximizers):這些人想要確保每個決定都是最好的。他們會花一整天比較所有品牌、所有型號的洗衣機,到各個討論版爬文,確保他們選擇的是 C/P 值最高的那台。但是在買下去之後,他們仍然會懷疑是否有更好的選項存在。
  • 滿足者(Satisficers):只要找到符合標準的選項,就做出決定的人。「這可以洗衣服嗎?可以烘衣服嗎?好,就這台了!」

Research presented in an article by Alexander Chernev demonstrates that, contrary to the common wisdom that more choice is always better, selections made from large assortments can lead to weaker preferences.

我們一直以為「選擇越多越好」,但 Alexander Chernev 的研究發現,從大量選項中做出的選擇,反而可能導致人們對自己的選擇更不滿意。

——The Paradox of Choice, Wikipedia

說到「滿足者」,我自己絕對是其中一員,我領養貓的經驗就是最佳證明。

當年(2018)我只看了第一隻貓——很漂亮、眼睛大大的、很黏人——就立刻決定「就是她了!」,完全沒有產生「要不要多看幾隻比較一下」的想法。

結果呢?她真的很漂亮、眼睛很大,而且「超~級~黏~人~」。

我說的「超級黏人」的意思是:她只要一下子看不到主人,就會開始用她那高亢的嗓音,向全世界宣告她的孤獨和無聊,並且強烈「要求」我們立刻去陪她,即使是在半夜三點也不例外。

但雖然如此,我依然對於我的選擇很滿意。也許某個收容所的角落裡,存在著一隻比她更安靜、更獨立的完美貓咪;但誰在意呢?現在這樣子就很開心了,有一隻愛講話的貓每天陪你聊天也是很不錯的。

(這是 2018 年的照片)

Schwartz relates the ideas of psychologist Herbert A. Simon from the 1950s to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 that most consumers face today. He notes some important distinctions between, what Simon termed, maximizers and satisficers... Ultimately, Schwartz agrees with Simon's conclusion, that satisficing is, in fact, the maximizing strategy.

Schwartz 將 1950 年代心理學家 Herbert A. Simon 的理論與現代消費者面臨的心理壓力相聯繫。他指出了 Simon 所定義的「最大化者」和「滿足者」之間的重要區別……最終,Schwartz 同意 Simon 的結論,認為「滿足」策略實際上就是真正的「最大化」策略。"

——The Paradox of Choice, Wikipedia

找到「最佳選擇」的方法,就是停止尋找「最佳選擇」。不要再糾結要從 20 台洗衣機之間挑選哪一台了,隨便選一台就好,然後享受多出來的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