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的節奏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 2020 年出版好和弦的實體書時,我學到了一個關於排版的重要啟發,從此改變了我對於文字編排的想法。
當時我將原稿交給商周出版社之後,收到了編輯部回傳的排版樣式。看著排版結果,有一點我不太理解:為什麼相似性質的段落,他們有時會選擇用完全不同的格式來呈現?
同樣是內文,為什麼排得不一樣?
我的意思是,我的原稿幾乎都是連續的文章,頂多中間用一些副標題來區分段落,但基本上都是很單純的、只有「標題」和「內文」兩種格式的編排方式。但在收到的排版樣本中:
- 有些段落被處理成一般內文(像是上面幾行)
- 有些被轉換成帶有項目符號的條列(就像這裡)
- 有些被設計成很像是額外資訊欄的特殊段落(像是下方)
💡 視覺區隔的魔力
就像這個區塊,雖然在原稿中可能只是內文的一部分,但只要被這樣排版,就會讓這段文字有了不同的閱讀感受。
邏輯是什麼?
我就問我的編輯曉玲姊,排成這樣的邏輯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一段被當成內文,但是那一段被當成資訊欄?
曉玲姊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她說:
「其實沒有特別的邏輯;但是這樣才有閱讀節奏的改變,讀者會更容易看得下去。」
排版的節奏
這個秘訣真的讓我茅塞頓開!原本我一直以為,轉換排版必須有一個邏輯:內文就是內文,補充資訊就是補充資訊,遇到樂譜範例時再換一種排版。
但是我現在了解了,其實沒必要這麼死板。我可以純粹因為視覺感受或閱讀節奏的關係來調整排版;原本寫成連續文字的內容,也可以轉化成其他呈現方式。當一篇文章在排版上有適當的變化,不但能緩解讀者面對密密麻麻文字時的壓力,也能幫助他們更快地吸收內容。
(如果你覺得這個 blog 和好和弦官網 NiceChord.com 上的文章讀起來還算舒服,那都是商周曉玲姊的功勞。另外,推薦這篇「中文文案排版指北」,想讓文章更有氣質的人一定要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