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真實生活與社群媒體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聽了 The Diary Of A CEO Podcast 的 Andrew Huberman 的訪談(YouTube 連結)。

Huberman 聊到關於社群媒體的時候,我覺得他的建議相當有道理,所以在這邊筆記一下。以下引言部份都是來自 Huberman。

I think that one has to ask: where is my attention in neural real estate best devoted? I think about this every day. We are living in a war of attention. I wake up in the morning and I can be a consumer or a creator. If I reach for my phone, I'm a consumer. If I go to my journal, I'm a creator.

我認為一個人必須問自己:我的注意力該如何分配最好?我每天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生活在一個「注意力戰爭」的時代。每天早晨醒來,我可以選擇成為一個消費者或是創作者。如果我伸手拿起手機,我就是個消費者。如果我拿起日記本,我就是個創作者。

我在 Seth Godin 的 Blog 上,也看過他做過「每天先創作、後消費」的建議,但我找不到那篇文章了。成功的人們,似乎都是這樣做的。(所以我今天起床運動完,先打開了筆電寫這篇文章 XD)

My advice to anyone who wants to be successful in any domain is to do things away from where you broadcast and then take it to that broadcast. Take your real life to Instagram and be very cautious about taking Instagram to your real life. Does that make sense?

對於想在任何領域取得成功的人,我的建議是:先在「遠離社群媒體的地方」做事,然後再把成果帶到平台上。換句話說,把你的真實生活帶到 Instagram 上,而不是把 Instagram 帶入你的真實生活。我這樣說有道理嗎?

一些「把 Instagram 帶入真實生活」的負面例子:

  • 選擇一家餐廳不是因為食物好吃,而是因為「很好拍」。
  • 去了現場演唱會,但從頭到尾透過手機螢幕看表演。
  • 刻意安排或粉飾自己的日常生活,只為了拍一張「隨手」的自拍。
  • 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像其他的人貼文那樣精彩而感到沮喪。
  • 覺得 IG 上別人的女生都比自己正。(如果你是女性讀者,我可以跟你說真的沒有!我看過的其中一些「IG 正妹」,其實本人就……不是長得像 IG 上面那樣。)

If you look at successful people, they're doing things away from the platforms and putting them on the platforms. So I have to be very careful.

如果你觀察成功人士,你會發現他們都是在平台之外做事,然後再把成果放到平台上。所以我(使用社群媒體時)要非常小心。

Seth Godin 在 2011 年就寫過,創作者與消費者的人數比例,正在急速的拉近之中。

  • 電視時代:也許在精華時段,1 個頻道會有 1,000,000 個觀眾。
  • 雜誌時代:也許 1 本有名的雜誌會有 100,000 個讀者。
  • 第四台時代:各種更小眾主題的節目,1 個創作者也許可以有 10,000 個觀眾。
  • YouTube、Blog、Podcast:也許 1 個一般的創作者,可以有 1,000 個觀眾。
  • 社群媒體:這個比例也許是 1:100 或甚至更小!

當大家都在寫「我的生活好棒喔、我用的東西好好喔、我又去哪裡玩了」的文的時候,其實沒有人在認真看這些貼文;因為你的「目標觀眾」其實也都在煩惱如何讓別人看到他們的貼文。

所以解方還是要回到 Huberman 的建議:「先在真實生活中做出對他人有貢獻的事情,然後才利用網路平台放大它。」

(我的新 YouTube 影片上線了,是關於掌握自己的創作工具的話題。如果你覺得這部影片會對人類有一點點貢獻,希望你可以去看看,幫助演算法放大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