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圖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開始的藉口都是很無辜的:「只是去掉一顆痘痘」或「把眼袋修一下而已」。這些小修補誰能說不合理呢?畢竟每個人都想在照片裡呈現最好的一面嘛。
然後,不知不覺中,修圖的範圍開始擴大:開啟輕微的美肌、美白、把臉頰修瘦一點。隨著日子過去,濾鏡的設定值一點一點地越調越高。
有一天,你發現自己開始害怕拍影片,因為影片無法像靜態照片一樣修那麼重。於是你乾脆使用讓整個畫面一片慘白,還有一大堆光芒閃來閃去的濾鏡來混淆視聽。
漸漸的,那位在社群媒體上的「替身」和現實中的你差距越來越大。朋友們滑到你的貼文時,心中的 OS 總是:「欸!這是誰啊?」;而鏡子裡那個沒有濾鏡加持的自己,也變得越來越陌生。
現在,你只有兩條路可以走:
修圖就像吃洋芋片一樣,一開始只是一小口,然後忍不住一片接一片;等到回過神來,才驚覺桌上已經堆滿空包裝,而你卻仍然感到不滿足。不同的是,洋芋片的包裝至少還會誠實標示熱量,而修圖軟體卻不會警告你即將失去的自信有多少。
偷偷告訴你,在這個 blog 上,我採用的是更智慧的修圖法:把圖片縮小到長邊不超過 700 px、存成壓縮品質絕對不超過 70% 的 JPEG 格式。這樣你不但看不清我臉上的瑕疵,還能讓網站讀取速度飛快,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