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船、監獄、圖書館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以為最近的澳洲旅行文要結束了嗎?不,我才正要開始呢!我們還去參觀了好多地方,接下來還會有好幾篇文章,讓我來慢慢分享。

🚢 鐵達尼號

首先是在 Walsh Bay 碼頭的「Titanic: The Human Story」展覽。沒辦法,人們就是這麼喜歡這樣重複消費這艘撞冰山沉掉的船。

展出了鐵達尼號上面的裝備、個人物品、照片、文物等等,像是這個鐵達尼號救生衣的複製品。

當時(1912 年)如果你想要住鐵達尼號裡最高級的頭等套房,請準備美金 $4,350 元,換算成 2025 年的價值大約是台幣四百萬左右。

展覽也重現了船艙內部許多房間的裝潢。如果你超有錢的話,可以住這種房間:

如果你沒那麼有錢(但還是要有點有錢),可以住這種四人一間的:

然後它們的語音導覽機音質也太好了吧,講解時還有背景音效,混音很讚耶!

🌃 Vivid Sydney 燈光藝術節

我們到雪梨時剛好趕上一年一度的 Vivid Sydney 燈光藝術節的末班車。

在這期間,雪梨各地會佈滿發亮的裝置藝術(有點新北耶誕城的感覺?),像是這些球:

這堆發亮的球:

發亮的水晶餃:

發亮的街道

檸檬卷買了一個坐小船的行程,想說可以從水上欣賞被燈光包圍的雪梨歌劇院和繽紛夜景!聽起來很浪漫對吧?

結果,雪梨歌劇院是有發亮啦,但整體來說視野大部分是黑壓壓一片,超級無聊。

小船行程有提供衛生狀況堪憂的麵包、起司和火腿,但我還是吃了,味道其實還不錯,我吃了兩三份。旅行就是這樣,最好玩的地方往往都不在原本預想的那裡。

⚓️ 海事博物館

位於雪梨達令港的澳大利亞國家海事博物館(Australian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不只是普通的博物館,在這裡你可以登上真的軍艦,感受一下當海軍的滋味。對於我這種不會游泳的人來說,這大概是我最接近海軍生涯的時刻了。

還可以進到真正的潛水艇內部!潛水艇的空間真的超爆窄,船員的睡覺空間比我家放泡麵的貨架還矮,有幽閉恐懼症的人真的不能進去,只要在裡面待五分鐘就會開始想念陽光和新鮮空氣了,真的很佩服那些長期在潛水艇裡面出任務的軍人。

⛓️ 老墨爾本監獄

下一站是老墨爾本監獄(Old Melbourne Gaol)!這個建於 1839 年,一直運營到 1924 年的老監獄,現在變成了熱門的觀光景點。

小知識:「Gaol」是「Jail」(監獄)的老拼法,就是唸「Jail」,不是「高喔」喔!不然別人還以為你在學某種野獸叫。

(監獄裡的長廊,兩側是一間間的牢房)

除了基本的參觀門票外,你還可以用少少的 5 AUD 加購「假裝被逮捕」的體驗行程。

在這個行程裡,你可以享受被士官長訓話的快感,以及被關進監牢燈光全暗後,躺在冷冰冰地板上聞著馬桶臭味的刺激體驗!M 屬性的你千萬不可錯過!

(據說門上的刻字都是來自當時的囚犯)

(耶,要入獄了)

(我在 11 號房,記得寄信給我)

🏛️ 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

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State Library Victoria)是澳洲最古老的公共圖書館,最著名的就是它的圓頂閱覽室(Dome),超級挑高!

但走一走會發現,裡面的大部分書都是比較硬的學術書籍。

對我們來說,還是門口的咖啡廳跟紀念品店比較實用。

🌊 Library at the Dock

Library at the Dock 是位在墨爾本港區的三層樓公共圖書館;相比起州立圖書館的壯觀,這裡更像是為了一般人設計的空間。

裝潢溫馨舒適,可以一邊看書一邊欣賞海景,整個氛圍就像是高級咖啡廳一樣,不會像州立圖書館有那種 K 書中心的感覺。

還沒完

不覺得在 Blog 上看遊記和照片集的感覺比在 Instagram 上好多了嗎?可以幫每一張照片寫說明,沒有奇怪的格式和字數限制,不用跟超修圖的照片們爭奇鬥艷,我也不用假裝每一餐都是米其林等級,好清新呀!

下篇還有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明天再回來看我的遊記連載!

墨爾本看表演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次去澳洲,我們在墨爾本聽了古典音樂會、看了音樂劇,還去了爵士俱樂部,來分享一下心得。

古典音樂會

第一站是 Hamer Hall;這座在 1982 年開幕的音樂廳,舊名是「墨爾本音樂廳」(Melbourne Concert Hall),也是墨爾本交響樂團的總部。

(Hamer Hall 的門口)

入場前,門口外的等候區有吧台賣飲料,大家都在喝酒聊天,超像雞尾酒派對。而且音樂廳「裡面」居然也可以吃東西!有人在喝紅酒、有人啃香蕉,甚至還有人在吃冰棒。

更讓我大開眼界的是,這裡居然可以帶進場,狗就直接趴上主人身上聽音樂會!根本就像是戶外音樂節的感覺。(還是因為這隻狗是特殊狗,所以才可以帶?)

(看到灰色狗狗了嗎?這隻狗整場音樂會都沒有叫,比人還安靜。)

我們聽的這場是由 ABC1 主辦、墨爾本交響樂團演出的「Classic 100」經典百大倒數音樂會。2025 年的主題是鋼琴,ABC 讓觀眾票選最愛的鋼琴音樂,然後在這場音樂會演出票數最高的幾首鋼琴作品。

有一男一女兩個主持人,談吐風格輕鬆,氣氛像是跨年晚會一樣,跟台灣那種連清喉嚨都要很壓抑的嚴肅氣氛超不一樣。節目流程也很順暢,換場的時候還會播放下一段演出者的訪談影片,就很像是電視節目的節奏。

曲目的話有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德布西的《月光》、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等等,甚至還有久石讓的《One Summer's Day》。讓我意外的是,票選第一名的曲目居然是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澳洲人的喜好真的很古典耶!

舞台的燈光效果很棒,但也不會太浮誇;彈《月光奏鳴曲》時他們真的在背景投影了一顆大大的月亮,以及緩慢移動的深藍色燈光。

音樂劇

接下來轉戰墨爾本公主劇院(Princess Theatre)來體驗音樂劇。

(墨爾本公主劇院門口)

這座建於 1854 年、擁有超過 170 年悠久歷史的劇院,設計很特別,整個場地挑高很高但不深,我們是坐在最上層的位置,視野很好!

(最上層看台的視野)

我們看的是《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音樂是由《歌劇魅影》的作曲家 Andrew Lloyd Webber 寫作。劇情是在講耶穌在世上最後七天發生的事,以十二門徒中的猶大視角出發。

但它整齣劇都是用唱的,完全沒有對白,我大概只聽得懂 10% 左右的內容,角色很多,加上我又不是基督徒,所以完全搞不懂在演什麼(事後查一些資料才比較搞懂劇情)。所以我就是純粹當作演唱會來聽,但光是享受音樂演出就很值回票價了,演出水準真的非常高,每一個演員都是超級厲害的歌手!

爵士俱樂部

最後一站是位於墨爾本的市內郊區 Brunswick 的爵士俱樂部 The JazzLab,據說是墨爾本著名的爵士樂俱樂部之一。

它晚上七點才開門現場售票,七點半開始表演。我們六點半左右到達現場時,附近街道上超級冷清、一片漆黑,大部分的店都關門了,路上一個人都沒有。讓我們開始懷疑:這地方等下真的有表演嗎?該不會我們是唯一的觀眾吧?

(超冷清的門口)

結果七點一到真的有開門,我們買了一個人 30 AUD 的票進去。裡面的裝潢很舒服、燈光昏暗、就是標準的爵士俱樂部感,有一個吧台主要是供應飲料,食物選擇不多。

(舞台)

當晚表演的是 Andrea Keller(鋼琴)、Stephen Magnusson(吉他)和 Joe Talia(鼓組)的三重奏。(你看!三個人都有自己的官網!Wiwi 是不是就跟你們說要架官網,不然當別人寫部落格推薦你時要連到哪裡去?)

他們整場演出的都是原創曲目,上半場是鋼琴家 Keller 的曲子,下半場是吉他手 Magnusson 的作品。Keller 的創作比較親民、容易聽一些;而 Magnusson 的作品非常抽象、實驗性,運用了許多吉他的特殊擬聲演奏技巧,聽起來氣氛比較悶一點。鼓手 Talia 的技術也超強!

總之是一個水準很高的演出,場地的音效也很棒!

現場表演的魔力

這次墨爾本的表演藝術之旅讓我覺得非常值得,畢竟現場表演都是「只會發生一次,錯過這輩子就不會有完全相同體驗」的珍貴時刻。雖然在台灣也有音樂會、音樂劇和爵士俱樂部,但是在澳洲的體驗還是滿不同的。

如果你也計畫出國玩,不論是去哪個國家,真的很推薦排一些這樣的行程,不過想帶狗的話記得先確認場地規定。

Footnotes

  1.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澳洲廣播公司,類似台灣的公視或英國的 BBC。

澳洲好好吃

·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篇要來分享這次去澳洲讓我印象深刻的食物們。

西瓜蛋糕 @ Black Star Pastry

首先來到 Instagram 打卡聖地 Black Star Pastry!

其實就只是一個小小的攤位而已,可是在網路上莫名地很有名。我們去吃的當天,才當買完就看到一個台灣旅行團「整團來吃」,有夠誇張。不過除了這種觀光團之外,其他時間都沒有什麼人在排隊,很輕易就可以吃到了。

我們買了最招牌的草莓西瓜蛋糕,上面有草莓跟玫瑰花瓣,下面有一層是西瓜;不是西瓜口味,而是「真的整片西瓜」喔!

是真的滿好吃的,西瓜讓這個蛋糕變得很清爽,不會甜膩。

另外,它們的官網設計超有創意,根本就是互動藝術作品,比蛋糕更厲害,一定要去 https://www.blackstarpastry.com/ 看看!

巴西莓冰沙 @ Cafe Victoria

在 Queen Victoria Market 附近有一家叫 Cafe Victoria1 的店,本來只是要找個地方吃早餐,結果無意間點了他們的巴西莓(Açaí,大約唸作「啊賽」,不是「阿卡伊」)冰沙,整個大為驚豔!

這杯紫色的神奇飲料好喝到我們又專程跑了第二次,就為了再喝一杯!

酪梨吐司

澳洲人真的很愛酪梨。早餐吐司上面放酪梨泥,貝果裡面夾酪梨,甚至連漢堡裡面也要有酪梨。

他們的吐司跟台灣比起來硬得多,但我很喜歡這個口感!擠一點檸檬在上面,酸酸的超好吃!

以下照片中的酪梨吐司也是 Cafe Victoria 的,上面兩球白色的是水煮蛋,不是香草冰淇淋,請不要誤會。

優格霜淇淋

另一個在墨爾本到處都看得到的,就是優格霜淇淋店。就是那種可以自己用霜淇淋機擠到杯子裡,自己 DIY 加配料的店。

配料選擇很多,有堅果、巧克力、麻糬、水果、芋圓等等的,最後用整杯秤重的方式算錢,價格大約都在每 100 公克 4 AUD 左右。

我超愛這個,我在墨爾本基本上經過優格霜淇淋店一定進去吃!整趟旅程應該有吃了五次吧!

我記得很久之前在台灣也有吃過一樣的店,但很久沒有看到過了,知道台北哪裡還有的人拜託告訴我!

澳洲「長黑」咖啡

澳洲人不流行美式咖啡(Americano),他們喝的是「長黑」(Long Black)。

小知識時間:美式是先加濃縮咖啡,然後把熱水倒在上面;Long Black 則是先加熱水,然後把濃縮咖啡倒在上面。據說這樣可以保持咖啡的油脂,讓口感更豐富。

對於我這個平常只喝即溶咖啡的人來說,我是完全感受不到差別。反正就都是黑咖啡嘛,只是「長黑」聽起來比較酷,很像某種幫派的名字。

珍珠咖啡

在澳洲居然看到了據說是受台灣的珍珠奶茶啟發的「珍珠咖啡」(Bubble Coffee)!究竟澳洲人對於我們的國民飲料掌握度如何呢?讓我們來驗收一下。

結果,咖啡的部份是 OK,但珍珠的部份就……我只能說那根本不是珍珠啊!吃起來還比較像西米露,完全沒有 Q 彈的口感。身為正港台灣人的我只能給個不及格,要享受好吃的珍珠還是來台灣吧!

雪梨薯條魚市場

在雪梨魚市場,你可以吃到最新鮮的漁獲,但他們有個奇怪的堅持:不管你點什麼,底下都要鋪上一大堆薯條,好像薯條不用錢一樣。

我們先在第一家店點了拼盤,有貝類、魷魚、蝦,當然不要忘了最重要的薯條。

吃完覺得還不夠過癮,又到了另一家店點了鮭魚和鱈魚。結果來的是兩大盒薯條,各自擺上一塊魚肉,彷彿魚肉只是薯條的裝飾品一樣。最後我們當然是大部分的薯條都沒吃。

Kebab/HSP

Kebab 是源自土耳其的烤肉串。

而在澳洲有一種 Kebab 的特殊吃法叫做 Halal Snack Pack(意為「符合伊斯蘭教規的點心包」,簡稱「HSP」)。最底下先鋪滿厚厚的薯條(當然又是薯條),加上拔絲起司(像是比薩裡面的那種),蓋上一大堆烤肉(你可以選羊、牛或雞),最後再淋上醬料。

超級划算,超級大份!我點的這盒 HSP 才 20 AUD(台幣不到 400 元),份量多到我跟檸檬卷兩個人分都還是吃到很撐的狀態。

真的很好吃,吃起來很爽,但是超級不健康、超級鹹。吃完之後我大概不舒服了半小時,一直狂喝水才稍微緩解,以後大概不會再吃了。

結果,沒變胖

神奇的是,經過這一連串的美食冒險,我回台灣後量體重,竟然完全都沒有變胖!推薦想減肥的人可以買張機票到澳洲狂吃。

Footnotes

  1. 517 Elizabeth St, Melbourne

紅綠燈和火車門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分享兩個在澳洲的、關於交通的文化衝擊。

紅綠燈

首先說說行人紅綠燈。

在台灣,我們習慣的邏輯是:綠燈、閃綠燈、紅燈。這個邏輯很直覺吧?綠燈就是可以走;閃綠燈就是還可以走,但是時間快沒了;紅燈就是不能走。

但在澳洲(至少在墨爾本)的邏輯是:綠燈、閃紅燈、紅燈!第一次看到「閃紅燈」的時候我整個驚呆了,這到底是可不可以走?後來才知道,閃紅燈的意思是「如果你還沒『開始』過馬路,就不要過了」,感覺比較謹慎對不對?

反觀台灣的閃綠燈就像是在叫你:「衝啊!把握最後機會!5、4、3、2……」兩種文化對於「時間不夠」這件事的態度完全相反,一個是勸你停下,一個是鼓勵你加速。

順帶一提,澳洲的行人綠燈時間超爆短的,體感應該都不到十秒吧。

火車門

紅綠燈只是讓人困惑而已,火車門就是一個陷阱了。

在台灣,捷運到站之後門會自動開,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在墨爾本的某些火車,你得用手把車門拉開(也有一些是要按按鈕才會開)。

在人多的車站,你根本不會注意到這一點,因為總是會有別人幫你拉開,只要無腦跟著人群走就好。

但我們在墨爾本住的 Airbnb 是在一個比較冷清的小站附近1,第一次搭火車回家的時候,火車停靠後我就等在門口,想說門怎麼沒開,然後過了幾秒後火車就開走了。(更糟的是,那天檸檬卷還急著想要上廁所)

另外的觀察,在墨爾本的火車上,許多乘客都會自然地跟坐在旁邊的陌生人聊天。整個火車上低頭滑手機的乘客比例目測約 40-50% 左右,不像台北捷運的 90% 以上,氛圍真的很不同。

性格養成

澳洲的紅綠燈教人要有耐心,火車門則讓人習慣主動出手,這兩個好像剛好都是台灣人比較缺乏的性格特質?難怪澳洲人都那麼 chill,但卻又很會熱情地跟陌生人主動搭話,原來都是被交通建設調教出來的啊!

Footnotes

  1. 我們住在 Pascoe Vale 站附近。

澳洲婚禮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次去澳洲玩的主要契機,是因為要參加檸檬卷的好朋友 Julia 和 Peter 的婚禮。(Julia 是台灣人女生、Peter 是澳洲人男生)

身為一個經歷過無數場婚禮洗禮的資深賓客,我對大部分台灣婚禮的印象大概是這樣的:

  • 😵 新郎必須在婚禮當天早上被迫玩一些很像老派綜藝節目的折磨遊戲,例如「愛的爆爆(用奇怪的部位擠爆氣球)」、 「在健康步道上跳繩」、「吃芥末壽司配苦茶」等等。畢竟,連這點苦都吃不了,是要怎麼應付婚姻生活呢?(還好我的婚禮沒有這些;對,兩次都沒有。)
  • 🎪 婚禮現場必須配備炫目的聲光效果。
  • 🎞️ 新郎新娘的成長影片、相遇故事影片是標準配備,當然要配上感人的音樂。
  • 👗 新娘則是要經歷一進場、二進場的複雜流程,換個三四套禮服,每套只穿十分鐘,換衣服的頻率比我在遊戲中自訂角色還快!
  • 🥂 新人逐桌敬酒到腳痠,去門口送客繼續一直站著,然後隔天宿醉一整天。

但是,這場澳洲婚禮完全不一樣!

(宴會廳門口的小桌子,來賓可以簽名)

地點選在海邊的戶外空間1,沒有華麗的舞台效果,只有藍天、白雲和海景。音樂就只是一位女歌手抱著吉他現場演唱。

(新郎和伴郎們)

新娘由爸爸牽著手進場,沒有伴隨煙霧機或花瓣雨。接著主持人開始講述兩人的愛情故事,注意是「講述」而不是「播放影片」喔!然後新人互相說了誓詞、交換戒指、親吻……就沒了!超級簡單!

(證婚儀式結束後要畫押)

室外的儀式之後,大家就在原地吹吹海風、聊聊天、喝飲料、吃一點小零食。攝影師很有系統地準備了名單,會按順序唱名請賓客去拍照,不用排隊。

(攝影師幫賓客們拍照)

(有走動的服務生會送餐前小零食,也有無限量的飲料和酒可以拿)

午餐時間會進到室內的餐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餐點,會幫你送到面前的那種;用餐時間的後段,有幾位親朋好友上台致詞,說一些故事和祝福的話之類的。

吃完之後,旁邊有一個舞池,DJ 會放音樂,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就進去跳舞,沒興趣就繼續吃東西或聊天,沒人強迫你玩奇怪的團康遊戲,然後整個就結束了!

(用餐區旁邊的舞池)

整個婚禮其實時間也是滿長的,大概從早上 11:00 到下午 4:00,但整個給我一種很清爽無負擔(?)的感覺。

其實婚禮真的不用搞一大堆有的沒有的,也不用把大家弄得那麼緊張。Less is more,反正根據統計,大約有快要四分之一的機率2,你會需要像我一樣再辦第二場。

Footnotes

  1. https://sergeantsmess.com.au/

  2. https://attorneysu.com/divorce-rate/
    2023 年台灣的中年離婚率為 23.5%。(指在 45-64 歲這個年齡段中,「離婚人數/結婚人數」的數值。)

從澳洲回來了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兩個禮拜 Wiwi.blog 從日更變成了間隔兩三天更新一次。有眼尖的讀者注意到,寫了信給我問我一切是不是安好,甚至還有人在 Twitter 上認真觀察我最近更新的間隔天數。真是超級謝謝大家願意讀我的 blog!

(感謝閱讀 @2qbingxuan9112

現在終於可以公佈答案了。最近更新頻率變少的原因是:我跟檸檬卷去澳洲度假啦!

我們先是去了雪梨(或有些人習慣叫悉尼,就是那個有歌劇院的地方)參加檸檬卷朋友的婚禮,然後又飛去墨爾本待了一個多禮拜,體驗南半球的冬天。

📽️ 回顧

我們在 2019 年疫情前有去過一次雪梨,當時還拍了三部 vlog: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喔!

因為我不太想太透露自己即時的行蹤,尤其是長期出國時,所以我沒在 blog 上提出國的事情,檸檬卷也很配合我沒有在社群媒體上發限動。我是真的推薦大家不要習慣到哪裡就「即時」分享位置啦,安全第一!

所以當你看到這篇貼文時,我們已經平安回到台灣囉!不過,因為我累積了太多工作還沒有處理,所以接下來一陣子可能還是不會日更,等我把這些工作消化完之後再繼續吧!

然後,接下來可能會有幾篇跟澳洲旅行有關的文(以及很多照片),還請大家多多包涵了。

(在雪梨的巴蘭加魯(Barangaroo)前濱步道。)

大型電玩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還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家樓下的雜貨店門口擺了一台《快打旋風 2》(Street Fighter 2)的機台。玩一次只要台幣五塊,但對當時的我來說簡直是天價,所以我都只能站在後面看別人玩,在頭腦中想像自己正在發出波動拳。

再更長大一點點之後,我偶爾有機會去像是湯姆熊之類的大型電玩店;我沒有很常去,但只要去我通常會覺得好玩而且很興奮

未來科技

1990 年代的大型電玩店真的很好玩。回想看看,90 年代前半,一般人家裡只有紅白機、超任、Sega Megadrive 之類的 8-bit 或 16-bit 主機,大部分的遊戲畫面都看起來像是一些像素小人在螢幕上跳來跳去。

但到了大型電玩店可就完全不一樣!1994 年時,我們就已經可以玩到畫面超順(每秒 60 張)、還可以四人連線的 3D 賽車遊戲 Daytona USA,當然是用真的方向盤和油門煞車踏板控制,撞到東西方向盤還會有力回饋(不是震動喔,是你需要用力跟它抵抗的力回饋)!也別忘了 Virtua Fighter 2,音樂熱血、人物擬真、動作流暢、連背景都是全 3D 的格鬥遊戲。

玩過這兩個 1994 年的經典遊戲嗎?

你可以到 YouTube 查查看這些遊戲的畫面,你會發現在 1994 年時看起來,它們根本就像是從未來(大約是 2000-2005 年左右的家庭遊戲機水準吧)坐時光機回來的外星科技!

到了 1990 年代後期,還有一大堆超好玩的音樂遊戲;像是跳舞機 Dance Dance Revolution(簡稱「DDR」),還有 DJ 遊戲 BeatMania 等等。雖然這些遊戲後來也有家用版(還記得那個容易滑來滑去、讓人摔倒的 DDR 跳舞軟墊嗎?),但是大型電玩的控制器玩起來感覺就是比較爽。

不喜歡打電動遊戲的話,以前的大型電玩店通常也會有彈珠檯(Pinball)。不是夜市那種簡陋版本喔,是下方有兩個擊球板(flipper)可以把球打上去,需要靠技術過關、聲光效果絕佳的遊戲。

墮落

至於現在呢?隨著家用遊戲主機配備越來越強,大型電玩店不但沒有與時俱進,反而是不斷地向下沉淪。現在走進大型電玩店,可能會發現超過一半的機台都是那種美工粗糙、音效廉價、超級兒童向、幼稚到令人尷尬,許多都寫著簡體中文的低成本遊戲。

那種享受著絕佳畫面、音效和手感,站在機台前只用一枚代幣破關,讓圍觀眾人驚嘆的情景已經不復存在。大型電玩店完全失去了曾經的「酷」感,剩下的只有「我為什麼要花錢玩這種廉價品」的疑惑。

好吧,現在如果經過大型電玩店,而且他們有擺太鼓達人的話,我勉強還是可以玩一下,畢竟敲鼓還是有一點快感的。不過,我現在還是比較喜歡在家舒服玩我的 Switch 和 Linux 掌機,好期待 Switch 2 在台上市呀!

自己的世界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他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這句話常常帶有貶意,暗示某人太過沈浸在自己的想法和興趣中,不夠「社會化」、不夠「正常」。

但我想要反駁那些用這句話貶低別人的人。如果不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那要活在誰的世界裡?主流媒體和演算法打造的焦慮世界?15 秒片段組成的短影片世界?廣告商設計的欲望世界

「活在自己的世界」完全不是缺陷。相反地,這是維護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自己的世界才是唯一應該久留的世界。

去「自己的世界」玩玩吧!你很久沒有去了吧?試試看一兩天就好,感覺很好喔!以下是一些進入「自己的世界」的秘訣:

  • 📺 不要看主流新聞
  • 👥 不要碰社群媒體
  • 🤖 不要點任何演算法要你看的東西,不論是在 YouTube 還是購物網站
  • 📢 絕不關心媒體要你關心的事,尤其是當他們說「你不知道就落伍了」
  • 🔔 關掉「所有 App」的通知,除了你老婆的訊息之外
  • 🛡️ 用 Brave 瀏覽器和 uBlock Origin 杜絕廣告
  • 📡 用 RSS 訂閱想看的資訊
  • ✨ 用像是 YouFocus 這樣的瀏覽器外掛把 YouTube 煩人的介面全部擋掉
  • 🔍 主動到資訊源頭查詢你關心的消息,例如到 NBA.com 查詢最新戰績、到氣象署官網看颱風什麼時候要來等等
  • 🏡 讀 Wiwi.Blog,確認這世界上還有別人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下次如果有朋友再說你「活在自己的世界」,也邀請他們到你的世界玩玩呀!

穩定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喜歡穩定的事物嗎?但它們是真的穩定,還是包裝精美的不定時炸彈?

💰 薪水

假穩定:每個月 25 號,薪水準時匯入帳戶,感覺好穩定!但事實是,老闆幫你承擔了市場的隨機性,同時把你的命運握在手裡。公司這個月賺錢,你拿一樣的薪水;公司連續虧損,你還是拿一樣的薪水……直到被裁員為止。

真穩定:小黃司機的收入看起來很不穩定,今天運氣好賺 5,000,明天沒客人只賺 1,000。但這才是「真穩定」,因為它直接反映了市場上人們需要司機幫忙移動的真實需求。

📈 流量

假穩定:把心血全部投注在 Instagram 和 YouTube,得到好多流量,感覺自己就要成為下一個百萬網紅!但事實是,這些數字只是平台用來哄騙你的「甜頭」,目的是把你綁在封閉的生態環境中,訓練你依賴它,最後再來個養套殺!還記得 Facebook 粉專的觸及率是怎麼從 10 幾 % 降到不到 2% 的嗎1?為什麼要天真地以為現在依賴的平台不會走一樣的路呢?

真穩定:讀者記得你的名字和網址、主動搜尋你、在你的自有網站閱讀內容、透過 E-mail 和 RSS 訂閱、聽你的 Podcast。沒有演算法推播、沒有平台的審查機制,雖然成長比較慢,但至少不會一夜之間歸零。

💾 軟體

假穩定:把所有技能都建立在特定的專有軟體上,感覺好專業!但事實是,你的職業生涯被綁定在某家公司的商業策略上。Adobe 突然改成訂閱制,你只能乖乖繳保護費;Finale 宣佈停止營運,二十年來的樂譜檔案就要被鎖在封閉格式裡,只好趕快轉檔搶救作品

真穩定:使用開放格式、自由軟體、Linux、離線也可運作的硬體,不依賴雲端服務。學習可以跨平台使用的、「不華麗、不酷炫」的技能,掌握底層原理而不是特定介面操作。這樣即使特定工具消失了,依然能有完成工作的能力。

🦃 火雞

你一定聽過經典的火雞故事:一隻火雞享受了 364 天的「穩定生活」,住在溫暖的雞舍,每天有人送餐、照顧健康。直到感恩節那天,牠才發現自己不是 VIP 客戶,而是主菜。

習慣了月薪、流量、專有軟體的我們,會不會其實是一隻火雞呢?

Footnotes

  1. https://tw.news.yahoo.com/%E6%97%A5%E6%9C%ACuniqlo%E5%AE%A3%E5%B8%83%E5%81%9C%E6%9B%B4%E5%AE%98%E6%96%B9facebook-%E7%95%B6%E6%BC%94%E7%AE%97%E6%B3%95%E4%B8%8D%E5%86%8D%E7%9C%B7%E9%A1%A7-%E5%8F%B0%E7%81%A3%E5%93%81%E7%89%8C%E8%A9%B2%E8%B7%9F%E9%80%B2%E5%97%8E-113907132.html
    日本 UNIQLO 宣布停止更新 Facebook 官方帳號,改用 Instagram、TikTok 等平台。Facebook 粉絲專頁的自然觸及率從以前的 10% 狂跌到不到 2%,加上負面留言管理成本飆升,經營成本越來越高,控制力卻越來越低,已成為許多品牌的「投訴牆」而非「粉絲經營平台」。

口罩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自從 COVID-19 肆虐以來,我常去的髮廊就規定員工必須戴口罩。即使疫情已經過去好一陣子了,這個規定還是延續到現在。(當然,客人是不用戴的)

我在這家店已經是老客戶了,最近一年每次都是同一個設計師助理為我服務。我跟這位助理聊過很多次天,她也幫我洗了很多次頭了,但到現在為止我都還沒看過她的整張臉,一次都沒有。我對她的印象只有講話的聲音和眼睛以上的部份,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走在路上遇到沒戴口罩的她,我八成是認不出來的。

之前疫情時,不是有「口罩會影響幼兒認知發展、情緒辨識1」等等的研究討論嗎?現在我可以體會了!身為客人,聊天時看不到對方的臉,服務的溫度和情緒價值真的會有點打折扣。

我真心希望這家店可以考慮不要再規定戴口罩了。網友沒見過面至少都還看過照片,但我跟這位真人助理互動了一年,見面頻率比我跟許多朋友還高,卻完全不知道她長什麼樣子,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吧?

Footnotes

  1.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185341/pdf/fpsyg-12-669432.pdf
    研究發現,戴口罩會讓大家比較難看懂別人的表情,特別是 3-5 歲的小朋友影響最大。研究讓 119 個人(小朋友、大一點的小孩、大人)看有戴口罩和沒戴口罩的照片,猜裡面的人是開心、難過還是生氣。結果小朋友最容易搞錯,因為他們主要靠看臉部表情判斷情緒,不像大人會用其他方式判斷,所以口罩遮住嘴巴對他們影響很大,可能影響他們的社交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