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梗
跟一個熱衷單口喜劇的朋友聊天,他常常參加喜劇俱樂部的 Open Mic 表演。
朋友提到,即使是同樣的笑點或段子,每次使用的結果也不一樣,有時候可以讓全場笑翻,有時候也可以冷場到不行。他也分享了一次去校園演講的經驗,覺得自己不知道現在的高中生流行什麼梗。
「通用梗」早已不存在
回想 1980 年代電視只有三台的時期,那時候大家看的節目、討論的話題相對一致。但現在,可以消費的內容選擇太多,我是覺得大家都知道、都看過的「通用梗」幾乎已經不存在了。
不管是訂閱數再高的 YouTuber,還是那些被認為家喻戶曉的電視節目或爆紅 K-pop 歌曲1,例如說《名偵探柯南》或《APT》,其實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通用梗」。
在台灣,就算一支 YouTube 影片有一百萬的觀看次數,那也只不過是大約 4% 的人口看過而已2。如果放大到全世界來看,一支點閱破億的影片,仍然代表著全球將近 99% 的人口都還沒看過3。
幾個結論
-
創作時,選擇恆久的主題:不論是寫文章、拍影片還是其他形式的創作,盡量選擇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主題。就算要討論時事,也盡量以不受時代限制的敘述方式來寫作,避免使用當下短期的熱門話題用語。兩個不錯的檢查方式:「十年後還會有人在意這個嗎?」或「十年前的讀者看得懂這個嗎?」。
-
爆紅不代表家喻戶曉:當在網路上「爆紅」,也就是得到許多點閱、轉載時,不要覺得自滿,覺得自己是名人。現實是,超過 95% 的人可能根本聽都沒聽過你,更別說關注了。
-
不需要在意熱門話題:即使是「超紅、超熱門」的東西,也都還是有 95% 以上的人沒看過。所以你不需要知道它也沒關係的,不需要有「跟不上熱門話題」的焦慮。只要選擇自己有興趣、想接觸的資訊就好。
以「選擇性無知」為榮吧!
《4-Hour Workweek》的作者 Tim Ferriss 說:
"I’m going to propose that you develop an uncanny ability to be selectively ignorant. Ignorance may be bliss, but it is also practical. It is imperative that you learn to ignore or redirect all information and interruptions that are irrelevant, unimportant, or unactionable. Most are all three.
Lifestyle design is based on massive action—output. Increased output necessitates decreased input.
Most information is time-consuming, negative, irrelevant to your goals, and outside of your influence."
「我建議你要培養超強的『選擇性無知』能力。無知不只讓你心情愉快,而且也很實用。你要學會忽略那些『跟你無關、不重要,或無法採取行動』的事情。大部分的事情都同時具備這三點。
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需要大量輸出的。想要增加輸出,就需要減少輸入。
大多數的資訊都很浪費時間、通常很負面、跟你的目標沒關係,而且你也影響不到它們。」
所以,一起來以「不知道最近流行什麼」為榮吧!這才是快樂、有目標的人該有的生活方式。
Footnotes
-
像我就是一個不太聽 K-pop 歌曲的例子。 ↩
-
1,000,000 / 23,402,795 ≈ 0.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