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致富
這是 Naval Ravikant 在 Twitter 上發表的一系列推文的閱讀筆記,標題是《How to Get Rich (without getting lucky)》。我很久以前在好檸檬 Podcast 聊過這個主題,現在把它整理成貼文,以下引言都是來自 Naval Ravikant。
"Seek wealth, not money or status. Wealth is having assets that earn while you sleep. Money is how we transfer time and wealth. Status is your place in the social hierarchy."
「追求財富,而不是金錢或地位。財富是在你睡覺時也能賺錢的資產。金錢是用來轉移時間和財富的工具。地位是你在社會階層中的位置。」
財富不是零和遊戲,但地位是;所以要盡量避免玩爭奪地位的遊戲。政治、體育競賽,甚至是鋼琴比賽都算是地位遊戲,這種遊戲有人贏就必定要有人輸,不值得投入。
"You're not going to get rich renting out your time. You must own equity – a piece of a business – to gain your financial freedom."
「賣自己的時間是不可能賺大錢的,你要擁有『股權』(也就是企業的一部分)才有可能得到財富自由。」
在台灣,一年大約有 240 個工作天。如果每天工作 8 小時,一年就是 1,920 個小時;連續工作 40 年的話,總共也只有 76,800 小時。
如果把每個小時的時間用台幣 300 塊賣掉的話(差不多相當於月薪 48,000 元),工作 40 年也只能累積 2,304 萬;就算不吃不喝,也很難買得起一間台北市的房子。
所以重點是不要亂把努力工作賺的錢花掉,而是盡可能把錢賺換成「股權」,讓股權幫我們工作,我們就可以做其他想做的事情了。
"You will get rich by giving society what it wants but does not yet know how to get. At scale."
「變有錢的方式:給這個社會『需要但不知道怎麼得到』的東西,並且大規模的給。」
我們有興趣和熱情的東西,社會不一定需要;所以先找到社會需要的東西,然後再對那東西培養興趣和熱情,會比較實際一點。
"All the returns in life, whether in wealth, relationships, or knowledge, come from compound interest."
「所有人生的報酬都是來自複利成長,不管是財富,人際關係或是知識。」
這個我很有感,幾乎所有值得做的事情在一開始看起來很無聊,看不到明顯的進步;但是前期累積了越多,後面的成長就越快。
剛開始投資、只有一點點錢的時候,股息根本就無感;但本金漸漸變多之後,就算只是 1% 的報酬,都變成了有感覺的數字。練琴或是學習科技的時候也是,一開始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進度超慢,想做什麼都需要花很多時間解決問題;但是一旦有了基本功之後,學習效率就會往上飆升、複利成長。
"Learn to sell. Learn to build. If you can do both, you will be unstoppable."
「同時學會『賣東西』和『做東西』的話,你就無敵了。」
兩樣要同時都會很難。
「做東西」需要高度技術,長期的學習和鑽研。不管是想成為一個厲害的鋼琴家、工程師或職業圍棋手,都需要花超多時間,放棄超多其他的事情。
擅長「賣東西」的人,如果做不出好的產品支撐也是沒有用;只賣別人做的產品的話,發展也會很受限。
Naval 的看法是,一開始的時候會「做東西」比較有用,但後期還是要發展「賣東西」的能力。
"Specific knowledge is the knowledge that you cannot be trained for. If society can train you, it can train someone else, and replace you."
「要想辦法得到 Specific Knowledge(特定知識)。Specific Knowledge 的定義是『不能被培訓的知識』;如果一個知識只要被培訓就可以得到,那麼社會就可以培訓別人來取代你。」
「特定知識」通常不是高度技術就是高度創意的,它很難外包或是自動化。而得到這種知識的方法是運用好奇心和熱情。
獲得「特定知識」的過程,在旁人眼裡會像是辛苦的工作,但對自己來說會感覺像是在玩遊戲一樣。如果「特定知識」可以傳授,一定是透過某種師徒關係,不太可能是透過學校。
"Fortunes require leverage. Business leverage comes from capital, people, and products with no marginal cost of replication (code and media)."
「要有錢,你需要槓桿。槓桿只有三種:錢、人,和『不需要錢就能複製的商品(程式碼和媒體)』。」
- 用錢賺錢:努力工作,然後投資在會賺錢的資產上面。(像是股票或房地產)
- 用人賺錢:長輩通常會覺得可以用人當槓桿的人很厲害(也就是當老闆,僱用一大堆人為你工作),但 Naval 覺得不要浪費生命去追求這個。
Naval 認為錢和人都是「permissioned leverage」,也就是需要他人授權才能使用的槓桿,這太麻煩了。
用「程式碼」和「媒體」來賺錢才是最方便的,因為它們是「permissionless leverage」,也就是不需他人授權的槓桿。新一代的有錢人都是這樣賺錢的,例如 YouTuber 們讓影片為他們工作,而 Uber、Netflix、Airbnb、Spotify 等公司是讓程式碼為他們工作。
"If you can't code, write books and blogs, record videos and podcasts."
「如果你不會寫程式,就寫書、寫 Blog、拍影片、做 Podcast。」
不能再同意更多,所以我身體力行寫了程式、書、Blog(就是這裡)、影片和 Podcast(雖然目前停更中)。
"Don't upgrade your lifestyle all the time. To maintain your freedom. And it just gives you freedom of operation."
「不要一直升級你的生活品質,這樣才可以維持自由身。」
不要一直買新的 iPhone。如果喜歡蘋果的話,不如把買 iPhone 16 Pro Max Super AI Ultra 的錢拿去買 Apple 的股票!高消費的生活方式超危險,千萬不要認為收入變多就可以亂花錢。
"The most dangerous things are heroin, and a monthly salary."
「千萬不要對兩種危險的東西上癮:毒品和月薪。」
我覺得超有道理耶!那些一直叫你認真讀書、考公務員或進大公司工作的長輩,就是月薪嚴重成癮者。
固定收入會讓人安於現狀,為了每個月按時領薪水(即使是不錯的金額),而說服自己忍受工作中的各種不合理。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把自己的人生賣掉,不知不覺一輩子就過去了。
"Productize yourself."
「把自己產品化。」
這是 Naval 的最終結論。運用錢、人、程式碼和媒體把自己放大,變成社會需要的商品,大規模地提供給社會,就可以賺大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