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再解決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製作一首音樂時,通常會包含以下流程:
- 🎼 作曲(Composing):決定曲子的「大綱」,像是旋律、和聲進行、歌詞等等。
- 🎹 編曲(Arranging):把以上的大綱,轉化成每一個樂器演奏的具體音符。
- 🎙️ 演奏及錄音(Performing and Recording):把編好的曲子實際演奏出來並錄下來。
- ✂️ 編輯(Editing):修正音準、節奏,以及挑選最好的段落組合在一起。
- 🎚️ 混音(Mixing):調整各個音軌之間的平衡,添加效果器。
- 💫 母帶後製(Mastering):確保作品符合上架平台的規格,並讓它在各種播放設備上都能有不錯的表現。
許多初學者(包含以前的我)常做的事情是把問題丟給「下一個流程」,期待下一個流程可以有某種「魔法」讓問題變不見。例如:
- 作曲時:「旋律好像有點無聊?沒關係啦,編曲的時候多加一些花招就好了!」
- 編曲時:「樂器的音域好像有點擠在一起?沒關係啦,錄音的時候演奏者自己會調整。」
- 演奏及錄音時:「這段 Bass 的節奏好像不太準?沒關係啦,後面到電腦再編輯就好了。」
- 編輯時:「這幾段接起來好像不太自然?沒關係啦,混音的時候加點效果器就聽不出來了。」
- 混音時:「某些頻率好像太刺耳了?沒關係,母帶後製的時候還可以處理。」
- 母帶後製時:「糟糕,這作品好難聽,好像沒救了。沒關係啦,上架之後找個網紅跳個舞、炒個話題就會紅了!」
問題也是會複利成長的。「退回上一步」反而常常是最便宜、最快速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