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不要說

·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是否曾經興奮地跟朋友分享你想做某件事,卻被他們七嘴八舌的意見澆了一頭冷水?那麼這篇貼文就是寫給你的。

不要說

如果你已經很確定要做某件事,也決定好了自己的做法,這時最好的策略就是——實際開始做之前,先不要告訴別人。

因為一旦別人知道了你的計畫,他們就會想要給你源源不絕的「寶貴意見」:「這樣不好吧?」、「我覺得你應該這樣做……」、「我朋友上次就是這樣失敗的……」。如果你不想被一大堆意見淹沒,不要說,直接先做了再說!

不只是生活中的小計畫,這個原則對於人生的重大決定也適用:

  • 「我大學該不該考音樂系?」
  • 「我應該搬去台北生活嗎?」
  • 「我應該跟她在一起╱分手嗎?」

你跟越多人講這些問題,收到的建議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最後連自己的直覺和願望都不見了。

不要問

我的建議是,不要習慣問別人「應該怎麼做」;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決定了就直接做。除非你真正需要特定人士的專業建議,不然為了事情的順利推動,沒有必要到處跟別人分享、尋求意見。因為:

  1. 別人又不是你,他們怎麼知道怎樣對你最好?
  2. 如果你聽了他人的意見,然後事情變得很糟,他們也不會對你負責。(就像基金公司會說『投資總是有賺有賠』然後依然收走你的管理費)
  3. 如果你聽了他人的意見,然後事情變得很糟,你可能會暗自埋怨對方。(但這其實是你自己的責任)
  4. 如果你「不聽」對方的意見,然後事情變得很糟,他們就可以跟你放馬後炮:「你看吧,我早就告訴你了!」
  5. 如果你「不聽」一個親近的人的意見,他們可能會跟你生氣。
  6. 你可能會養成「做什麼決定前都需要問別人」的習慣,最後連早餐要吃什麼都無法決定。

別害怕親近的人(對年輕人來說,通常是父母)因為你的「擅自決定」生氣。許多事情,尤其是關於自己的決定,只要不會對別人造成重大影響,就直接先做沒關係,不要徵求同意;別人如果因此生氣的話就之後再溝通就好,畢竟如果別人要生氣,處理情緒的責任也不在你身上。

人生終究是自己要為自己負責的,每個決定的風險最終也都是自己在承擔。只是為了不讓父母生氣,而去選擇討厭的科系、工作或戀愛對象,是超級不值得的投資。

先斬後奏的藝術

Tim Ferriss 在《The 4-Hour Work Week》裡面寫:

Ask for Forgiveness, Not Permission.

If it isn't going to devastate those around you, try it and then justify it. People--whether parents, partners, or bosses--deny things on an emotional basis that they can learn to accept after the fact. If the potential damage is moderate or in any way reversible, don't give people the chance to say no. Most people are fast to stop you before you get started but hesitant to get in the way if you're moving. Get good at being a troublemaker and saying sorry when you really screw up.

求原諒,而不是允許

如果這件事不會對周圍的人造成重大傷害,那就先去做再說,事後再解釋就好。人們——無論是父母、伴侶還是老闆——常會基於情緒因素拒絕事情,但他們可以在事後學習接受它。如果可能造成的損害只是中等程度,或者是可以挽回的,那就不要給別人說不的機會。

大家都喜歡在你開始前就阻止你,但如果你已經開始做了,他們反而會猶豫要不要擋你的路。練習當個麻煩製造者吧,真的搞砸了再道歉就好。

(如果你不確定該不該採納我的意見……別管我說什麼,想做就去做就好了!欸不對,這樣的話,你就已經照我的意見做了。如果你照我的建議「不聽我的建議」,那麼你到底是聽了還是沒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