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粉絲時代」的終結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Patreon 的 CEO,Jack Conte 最近在 SXSW 的演講(YouTube 連結)超級值得一看。

我尤其推薦給那些在社群媒體時代以後才開始用網路(也就是大約 20 歲以下)的讀者,你們真的很需要了解一下網路在你們出生前是怎麼樣子的

這個演講的主題是 Death of the Follower & the Future of Creativity on the Web(粉絲時代的終結,以及網路創作的未來);Conte 幫我們從頭複習了一次從 Web 1.0 開始,我們是怎麼走到現在的,回顧了網路創作者與觀眾關係的演變過程。

他認為,網路內容的分發模式,從追蹤為主變成了演算法推薦為主,是一個很糟糕的趨勢:

(以下所有引言都是來自 Jack Conte。)

The follow is not some handy feature of a social network. The follow is foundational architecture for human creativity and organization.

追蹤功能不只是社群網路的一個方便功能而已。「追蹤」是人類創意和組織的基礎架構。

我們會「追蹤」某個創作者、成為粉絲,是因為我們喜歡該作者的作品、認同他們的美學和價值觀。透過追蹤,我們可以控管進入自己大腦的內容,而創作者也可以針對他的粉絲們創作作品。

但以演算法為主的網路平台,正在拆散這層關係: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Web 2.0, my followers might not necessarily see my posts and the idea of a subscription started to break down.

從 Web 2.0 以來,第一次出現了「我的追蹤者不一定能看到我的貼文」的情況。訂閱的概念開始瓦解。

平台藉由算法來控制群眾的思想,而創作者如果不迎合算法就可能被遺忘。這直接影響了創作的自由。

So instead of thinking, what do I want to make? What lights me up? What is the output that I want to create as an artist? What will my fans love? Instead of thinking about those questions, now in the back of my mind, I'm thinking what will the ranking algorithm favor and that subconsciously or consciously changes my creative output to achieve the platform's goals, not my goals as a creator.

所以,我不再思考「我想做什麼?什麼能讓我興奮?作為一個藝術家,我想創作什麼樣的作品?我的粉絲們會喜歡什麼?」;現在,我滿腦子裡想的只有「演算法會喜歡什麼?」。這有意無意地改變了我的創作輸出,讓我的創作不再是為了實現自己作為創作者的目標,而是為了實現平台的目標。

別忘記演算法是為平台服務的;它只關心平台可以賺多少錢,才不會在意觀眾和創作者的利益。

我們還來得及反擊!不管你是觀眾還是創作者,想要拯救網路的話,也許試試看這篇貼文裡面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