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綠燈和火車門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分享兩個在澳洲的、關於交通的文化衝擊。
紅綠燈
首先說說行人紅綠燈。
在台灣,我們習慣的邏輯是:綠燈、閃綠燈、紅燈。這個邏輯很直覺吧?綠燈就是可以走;閃綠燈就是還可以走,但是時間快沒了;紅燈就是不能走。
但在澳洲(至少在墨爾本)的邏輯是:綠燈、閃紅燈、紅燈!第一次看到「閃 紅燈」的時候我整個驚呆了,這到底是可不可以走?後來才知道,閃紅燈的意思是「如果你還沒『開始』過馬路,就不要過了」,感覺比較謹慎對不對?
反觀台灣的閃綠燈就像是在叫你:「衝啊!把握最後機會!5、4、3、2……」兩種文化對於「時間不夠」這件事的態度完全相反,一個是勸你停下,一個是鼓勵你加速。
順帶一提,澳洲的行人綠燈時間超爆短的,體感應該都不到十秒吧。
火車門
紅綠燈只是讓人困惑而已,火車門就是一個陷阱了。
在台灣,捷運到站之後門會自動開,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在墨爾本的某些火車,你得用手把車門拉開(也有一些是要按按鈕才會開)。
在人多的車站,你根本不會注意到這一點,因為總是會有別人幫你拉開,只要無腦跟著人群走就好。
但我們在墨爾本住的 Airbnb 是在一個比較冷清的小站附近1,第一次搭火車回家的時候,火車停靠後我就等在門口,想說門怎麼沒開,然後過了幾秒後火車就開走了。(更糟的是,那天檸檬卷還急著想要上廁所)
另外的觀察,在墨爾本的火車上,許多乘客都會自然地跟坐在旁邊的陌生人聊天。整個火車上低頭滑手機的乘客比例目測約 40-50% 左右,不像台北捷運的 90% 以上,氛圍真的很不同。
性格養成
澳洲的紅綠燈教人要有耐心,火車門則讓人習慣主動出手,這兩個好像剛好都是台灣人比較缺乏的性格特質?難怪澳洲人都那麼 chill,但卻又很會熱情地跟陌生人主動搭話,原來都是被交通建設調教出來的啊!
Footnotes
-
我們住在 Pascoe Vale 站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