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跳脫舒適圈

·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網路上,你常常會看到那些「勵志大師」們告訴你:「跳脫舒適圈!挑戰自我!」彷彿你不去做一些讓自己很不舒服的事,你就是很廢。

就像我們不會去鼓勵一條魚「離開試試看」一樣,我覺得「跳脫舒適圈」其實是個很容易誤導人的危險建議。

跳脫舒適圈要幹嘛?

並不是所有的舒適圈都值得去跳脫,跳脫了舒適圈也不見得會對你有什麼好處。例如:

  • 去玩高空彈跳就不在我的舒適圈內。從高處往下跳(即使綁著繩子也一樣),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沒必要的、增加死亡風險的事情,為什麼需要去做?
  • 去治安不好、人權狀況堪憂的國家旅遊,也不在我的舒適圈裡。這不是因為我膽小,而是因為我神智清醒。
  • 在陌生人面前脫光光跳舞、生吃正在蠕動的昆蟲、買下超過負擔能力的房子……這些全都不在我的舒適圈內,但跳脫它們對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嗎?

別管舒適圈了,「安全圈」才重要!

關於「舒適圈」,我覺得 Seth Godin 在《Icarus Deception》這本書裡面的觀念是我最認同的(以下引言都是來自 Seth Godin):

"Successful people align their comfort zone with the behavior that keeps them safe."

(成功的人會讓他們的舒適圈與保持安全的行為保持一致。)

"What happens when the place of safety moves... and you don't?

(當安全圈移動了……而你沒有跟著移動,會發生什麼事?)

「跳脫舒適圈」根本就是放錯重點。重點是「進入安全圈」!

安全圈在哪裡?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

  • 在我的鋼琴教學生涯初期,教古典音樂是我的舒適圈。但我很快就發現數位音樂、即興演奏和編曲等技能越來越受歡迎;如果我不學習這些,我的「舒適圈」不久後就會變成「危險圈」了。所以我應該努力精進這些方面,讓自己有能力教這些內容,這樣才比較安全。
  • 2014 年時,做 YouTube 影片一開始也不在我的舒適圈內,對鏡頭講話更不是。做這些事情並不是為了「跳脫舒適圈」,而是為了讓我的職業生涯更安全。
  • 2017 年時,找律師打離婚官司、上法院、跟前妻的爸爸吵架等等,都不在我的舒適圈內。但還好我堅持做了這些很不舒服的事,讓我後來可以進到「安全區」中生活。

偽裝成「舒適圈」的「危險圈」

所以,不要再盲目地「跳脫舒適圈」了,應該跳脫的是「危險圈」!更聰明的做法是:

  • 觀察自己的「舒適圈」是否其實是「危險圈」
  • 以及,觀察「安全圈」正在往哪裡移動
  • 然後,讓自己的「舒適圈」盡可能保持跟「安全圈」重疊。

Seth Godin 說:

"We assume that what makes us comfortable also makes us safe."

(我們常假設舒適的事物也是安全的。)

但事實當然不是這樣。有哪些現代人的「舒適圈」,其實是超級不安全的「危險圈」呢?以下是隨機的幾個例子:

  • 完全只靠社群媒體作為線上的唯一存在,而沒有自己的網站。
  • 生活大小事都依賴雲端服務
  • 每天投入大量時間在短影片 App 上。
  • 只依靠固定的月薪過生活。
  • 吃很多超加工食品,而且完全不運動。
  • 繼續從事那些明顯即將被 AI 取代的工作。
  • 把全部的財產都放在活存帳戶。

下次有人再叫你「跳脫舒適圈」時,可以思考看看:「安全圈在哪裡?」。如果你要跳脫的舒適圈並不會讓你離安全圈更靠近,那麼很有可能你只是在虐待自己而已。

在舒適圈和安全圈的交集處,舒服地待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