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窮人的奢侈稅

·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最近看到一個名為 Micro 的 YouTube 頻道的影片,在討論雪梨(Syndey)這個城市是如何地對(相對)窮的人不友善;是個好頻道,可以去看看。

在留言區中有人說:

"Being poor is expensive." (貧窮很昂貴。)

這句話聽起來雖然很矛盾,但非常真實,為什麼越窮的人反而容易花更多錢(或付出其他「窮人的奢侈稅」)呢?

我要先聲明,我小時候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窮人」:至少我還有地方住、可以正常上學、甚至還有機會學鋼琴等等。但我家的經濟狀況的確是處於一個很剛好、很緊繃的狀態。在那樣的環境下,我被灌輸了不少所謂的「窮人思維」,這些想法一直到我出社會一段時間之後才慢慢擺脫掉。

便宜的代價

便宜的最貴。

以買鞋子來說,小時候父母總是灌輸我這個觀念:那些 Nike、Adidas 等等的品牌球鞋都是「奢侈品」,那是膚淺的有錢人穿來炫耀用的。所以我永遠都穿夜市買的 399 台幣的球鞋。看似省錢,但是:

  • 不好穿,每天走起路來不舒服;(對健康不好)
  • 外觀不好看,穿起來沒有心情加分的作用;(對自信和人際關係不好)
  • 設計不好、不穩定,跑步、運動時容易翻船扭到腳;(然後花錢看醫生)
  • 不到兩三個月,整個鞋底都會脫掉;(然後我們會用強力膠黏回去再穿一陣子,這段期間它就會變得更難穿)
  • 結果不到半年就要重新再買下一雙爛爛的鞋。

如果一開始就買好一點的鞋子,雖然價格比較高,但長期來說反而更划算。這就是所謂的「窮人的奢侈稅」的概念。

所以在我自己工作賺錢之後,我一律只買好穿耐用的鞋子。最近老婆送我一雙 Nike Invincible 3,我覺得好 Q 彈,每天跑步起來好舒服、心情好好!

便宜房租的隱形成本

窮人思維會讓人傾向選擇離市區遠一點的地方住,因為房租比較便宜。但這樣做常常是更昂貴的選擇:

  • 上班通勤時間變得很長,光是上下班就累得要死;開車、騎車或坐大眾運輸也都需要花費。
  • 因為回到家之後已經太累、太晚,所以只想癱在床上滑手機看短片,根本沒力氣讀書、學習新技能、運動、經營副業等等。自我提升、提高收入的機會一個一個溜走、身體也越來越差。
  • 如果家中有小孩,這也是同時在剝奪小孩的時間,降低他的競爭力。

我小時候住在新北市的土城區,從國中開始我開始在台北市的音樂班唸書;每天早上需要 5:30 起床,轉乘兩班公車、花大約一個半小時才能到學校。

放學後因為交通更擁擠,我通常要到晚上 7:00 以後才能吃完飯,開始做自己的事,像是練琴、寫功課、研究有興趣的東西等等。

如果當時住得近一點,每天可以省掉將近三個小時的通勤時間,有更多時間做各種活動,也許還可以多睡一點覺,讓我多長高幾公分?

懶得了解投資

說到投資,窮人思維會讓人覺得:「我就已經沒有錢了,哪裡還有錢投資?」因此對於投資相關的事情完全不想了解。什麼是股票、債券、指數、ETF、投資商品的費用是多少、怎麼開國外的證券帳戶?以上完全不想知道。

所以這樣的人常常會走向兩條路:

  1. 想要一夕致富,聽信朋友或「老師」的建議,擇時進出市場做短線買賣、追高殺低,然後輸光一切。
  2. 不想了解投資原理,聽信基金公司的廣告,購買高費用的主動型基金,被當作盤子,然後輸光一切。

我小時候的環境就是這樣,家庭完全沒有給過我任何關於投資理財的建議,除了「錢就放銀行就好」和「股市是賭博、不要碰」之外。於是我當然不負眾望地成為了基金公司的盤子,繳了不少學費。

如何跳出困境?

我滿慶幸我大約在 20~25 歲時左右,就開始漸漸擺脫了以上的思維。

但想想看,如果從很小的年紀就有意識地避開這些「窮人的奢侈稅」,人生的進度可以加快多少?經過長期累積之後可以帶來多驚人的好處?簡直就像玩 RPG 遊戲時,直接從等級 20 而不是等級 1 開始一樣啊!

如果你現在正在陷入類似的情況,一定要把解決這些問題放到首要生活目標,即使那代表要犧牲一些短期的享受(例如取消 Netflix、停止滑社群和短片、不買最新款的手機等等)。

趕快停止「窮人奢侈稅」的拖累,然後生活就會漸漸變得越來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