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遊戲
推薦一個 Nicky Case 做的一個互動網頁——「信任的演化」。
它是 2017 年的自由軟體作品,原版是英文版(連結),但也有正體中文翻譯(連結),而且其中一個翻譯者是竟然是唐鳳!
這個網頁是用數學模擬的方式,來告訴我們怎麼面對大家互不信任的險惡環境。
信任遊戲
網頁的內容是一個簡單的「信任遊戲」,我們跟一個看不見的對手各自站在一台機器前,遊戲規則很簡單:
- 當我們往機器裡放入一枚硬幣,對方會得到三枚硬幣,反之亦然。
- 每一輪中,雙方各自都可以決定要「合作」(放一枚硬幣)或者「欺騙」(不放硬幣)。
這就可能產生四種情況:
- 我們放了硬幣,對方也放(各得到兩枚硬幣)
- 我們放了硬幣,對方沒放(我們損失一枚硬幣,對方得到三枚)
- 我們沒放硬幣,但是對方放了(我們得到三枚硬幣,對方損失一枚)
- 兩方都沒放硬幣(都沒有得到或損失)
哪種策略好?
如果只玩一次,求最大收益,應該怎麼做?從數學角度來看,無論對方怎麼選擇,「欺騙」永遠是最佳策略:
- 如果事先知道對方會欺騙(不放硬幣)的話,我們當然應該欺騙。(沒有損失)
- 但如果事先知道對方會合作(放硬幣),我們還是應該欺騙。(欺騙可以獲得三枚硬幣,合作只能獲得兩枚)
在單次遊戲中,自私者總是贏家。
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互動常常不止一次。這個網頁後來會分析各種策略,讓各種策略互相對抗,看看到底什麼樣的策略可以在現實生活中生存。策略有像是:
- 模仿型:先合作一次,然後後續就學對方的前一次選擇。
- 永遠騙人:不管對方做什麼,都選擇欺騙
- 永遠合作:不管對方做什麼,都選擇合作
- 記仇型:先合作,但被騙過一次之後就永不合作
- 投機型:先觀察對方會不會騙人,如果對方很老實的話就利用他
有趣的是,在完全沒有溝通不良或誤會的時候,「模仿型」的策略是最好的。也就是「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就對你不好」。這聽起來很合理吧?
當誤會出現時
但現實生活中,誤會總是難免的。一旦有誤會發生,「模仿型」的策略就會陷入「冤冤相報何時了」的循環。
想像一下:我們本來想要合作,但是因為意外或是溝通上出了問題,導致被對方誤解為欺騙。如果對方也採用「模仿型」策略,下一輪他就會欺騙我們;而如果我們自己也採用「模仿型」策略的話,我們在下下輪就會欺騙對方。導致雙方陷入了永遠的不信任循環。
網頁後來引入了一個「連續騙我兩次才反擊」的更寬容的策略;這個策略感覺應該更會被利用才對,但沒想到它卻在長期互動中表現更好!
信任三要素
這個網頁的數學模擬告訴我們,要建立信任,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重複互動:只有知道彼此會再見面,才可能建立信任。這解釋了為什麼 Uber 的服務平均來說比小黃計程車好,因為司機知道每次服務都會被記錄。相反地,觀光區的餐廳常常都很爛,就是因為老闆們覺得「反正你也不會回訪了」。
- 非零和遊戲:遊戲必須有合作雙贏的可能性。就像 Naval Ravikant 說的一樣,要避免玩爭奪地位的遊戲,這樣的遊戲有人贏就必定要有人輸,不值得投入。
- 低誤會機率:只要誤會的機率不要太高(例如對方明明是要合作,但卻誤解為是要欺騙,反之亦然),待人稍微寬容一點點,雖然有時候會吃一點虧,但長期而言是表現更好的。但如果誤會的機率過高(也就是無從得知別人的行為是真心或虛假時),永遠選擇自私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去玩玩看!
直接到 https://audreyt.github.io/trust-zh-TW/ 去玩玩看吧!想要看原始碼的話,在原作者的 GitHub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