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穩定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喜歡穩定的事物嗎?但它們是真的穩定,還是包裝精美的不定時炸彈?

💰 薪水

假穩定:每個月 25 號,薪水準時匯入帳戶,感覺好穩定!但事實是,老闆幫你承擔了市場的隨機性,同時把你的命運握在手裡。公司這個月賺錢,你拿一樣的薪水;公司連續虧損,你還是拿一樣的薪水……直到被裁員為止。

真穩定:小黃司機的收入看起來很不穩定,今天運氣好賺 5,000,明天沒客人只賺 1,000。但這才是「真穩定」,因為它直接反映了市場上人們需要司機幫忙移動的真實需求。

📈 流量

假穩定:把心血全部投注在 Instagram 和 YouTube,得到好多流量,感覺自己就要成為下一個百萬網紅!但事實是,這些數字只是平台用來哄騙你的「甜頭」,目的是把你綁在封閉的生態環境中,訓練你依賴它,最後再來個養套殺!還記得 Facebook 粉專的觸及率是怎麼從 10 幾 % 降到不到 2% 的嗎1?為什麼要天真地以為現在依賴的平台不會走一樣的路呢?

真穩定:讀者記得你的名字和網址、主動搜尋你、在你的自有網站閱讀內容、透過 E-mail 和 RSS 訂閱、聽你的 Podcast。沒有演算法推播、沒有平台的審查機制,雖然成長比較慢,但至少不會一夜之間歸零。

💾 軟體

假穩定:把所有技能都建立在特定的專有軟體上,感覺好專業!但事實是,你的職業生涯被綁定在某家公司的商業策略上。Adobe 突然改成訂閱制,你只能乖乖繳保護費;Finale 宣佈停止營運,二十年來的樂譜檔案就要被鎖在封閉格式裡,只好趕快轉檔搶救作品

真穩定:使用開放格式、自由軟體、Linux、離線也可運作的硬體,不依賴雲端服務。學習可以跨平台使用的、「不華麗、不酷炫」的技能,掌握底層原理而不是特定介面操作。這樣即使特定工具消失了,依然能有完成工作的能力。

🦃 火雞

你一定聽過經典的火雞故事:一隻火雞享受了 364 天的「穩定生活」,住在溫暖的雞舍,每天有人送餐、照顧健康。直到感恩節那天,牠才發現自己不是 VIP 客戶,而是主菜。

習慣了月薪、流量、專有軟體的我們,會不會其實是一隻火雞呢?

Footnotes

  1. https://tw.news.yahoo.com/%E6%97%A5%E6%9C%ACuniqlo%E5%AE%A3%E5%B8%83%E5%81%9C%E6%9B%B4%E5%AE%98%E6%96%B9facebook-%E7%95%B6%E6%BC%94%E7%AE%97%E6%B3%95%E4%B8%8D%E5%86%8D%E7%9C%B7%E9%A1%A7-%E5%8F%B0%E7%81%A3%E5%93%81%E7%89%8C%E8%A9%B2%E8%B7%9F%E9%80%B2%E5%97%8E-113907132.html
    日本 UNIQLO 宣布停止更新 Facebook 官方帳號,改用 Instagram、TikTok 等平台。Facebook 粉絲專頁的自然觸及率從以前的 10% 狂跌到不到 2%,加上負面留言管理成本飆升,經營成本越來越高,控制力卻越來越低,已成為許多品牌的「投訴牆」而非「粉絲經營平台」。

口罩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自從 COVID-19 肆虐以來,我常去的髮廊就規定員工必須戴口罩。即使疫情已經過去好一陣子了,這個規定還是延續到現在。(當然,客人是不用戴的)

我在這家店已經是老客戶了,最近一年每次都是同一個設計師助理為我服務。我跟這位助理聊過很多次天,她也幫我洗了很多次頭了,但到現在為止我都還沒看過她的整張臉,一次都沒有。我對她的印象只有講話的聲音和眼睛以上的部份,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走在路上遇到沒戴口罩的她,我八成是認不出來的。

之前疫情時,不是有「口罩會影響幼兒認知發展、情緒辨識1」等等的研究討論嗎?現在我可以體會了!身為客人,聊天時看不到對方的臉,服務的溫度和情緒價值真的會有點打折扣。

我真心希望這家店可以考慮不要再規定戴口罩了。網友沒見過面至少都還看過照片,但我跟這位真人助理互動了一年,見面頻率比我跟許多朋友還高,卻完全不知道她長什麼樣子,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吧?

Footnotes

  1.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185341/pdf/fpsyg-12-669432.pdf
    研究發現,戴口罩會讓大家比較難看懂別人的表情,特別是 3-5 歲的小朋友影響最大。研究讓 119 個人(小朋友、大一點的小孩、大人)看有戴口罩和沒戴口罩的照片,猜裡面的人是開心、難過還是生氣。結果小朋友最容易搞錯,因為他們主要靠看臉部表情判斷情緒,不像大人會用其他方式判斷,所以口罩遮住嘴巴對他們影響很大,可能影響他們的社交發展。

負 38% 報酬率的投資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會買刮刮樂彩券嗎?我承認,大概每隔幾年頭腦進水想把錢丟掉的時候,我也會買一張。身為一個會閱讀 wiwi.blog 的聰明讀者,你一定不需要我告訴你買彩券是一個賠錢的投資。可是,究竟是有多賠錢呢?

台灣彩券公司很貼心地在官網上公佈了刮刮樂的獎金結構表。是的,他們就這樣大方地告訴我們「買這彩券的人都是盤子」,只是大部分人都不會去讀就是了。

今天我們就來認真看一下,以最新一期、每張售價 200 元台幣的「歡樂扭蛋」為例:

你可以看到彩券上面只寫了「頭獎 200 萬元」和「超過 15 萬個 1,000 元以上的獎項」,這資訊完全沒有意義呀!到底是在總共幾張刮刮樂當中有 15 萬個 1,000 以上獎項呢?來看看獎項分佈:

獎項金額中獎張數中獎機率
NT$2,000,00031/1,360,000
NT$50,000161/255,000
NT$10,000991/41,212
NT$5,0001,4651/2,785
NT$3,0006,8931/592
NT$2,0008,9371/456
NT$1,000146,8371/28
NT$80057,1361/71
NT$50032,6371/125
NT$300410,3991/10
NT$200600,5221/7

以下是更多關於這張刮刮樂的統計資訊:

項目數值
發行張數4,080,000 張
每張單價NT$200
每張期望值NT$124
全部購買成本NT$816,000,000
全部獎項總獎金NT$505,756,400
全部包牌盈虧NT$-310,243,600
報酬率-38%

每張售價 200 元的刮刮樂,期望值只有 124 元。(或者你也可以說,每份「希望」賣 76 元)

  • 每刮一張平均就虧了 76 元;每買一本(100 張)就是把 7,600 元丟到垃圾桶。
  • 如果你決定「不中頭獎不罷休」,那麼平均需要買 136 萬張刮刮樂,花費 2.7 億元,才能中到那個 200 萬的頭獎(同時順便虧掉 1 億元)。
  • 如果把全部 408 萬張刮刮樂包下來會怎麼樣?需要花費 8.16 億元,但全部刮開後只能拿回 5.06 億元的獎金,虧損 3.1 億元,報酬率是負 38%。(這還沒計算把四百多萬張刮開的人力成本)

如果看完這篇你還是想買刮刮樂,至少你現在是個「自知的盤子」了;雖然在帳面上還是虧損 38%,但至少自知的盤子可以用這個話題當作 blog 文章的素材。

AI 訓練場

·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突然意識這個可怕的現實:我們跟生成式 AI 其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被大科技公司訓練出來的。差別只在於,AI 至少知道自己在被訓練,而我們還以為自己在「自由創作」。

AI 是怎麼被訓練的呢?簡單來說,就是餵給它一大堆資料,然後叫它預測下一個資料點。如果 AI 猜對了,就強化那些做出正確預測的神經元;如果猜錯了,就調整權重,減弱那些導致錯誤的路徑。這個過程會重複幾千萬次,直到 AI 學會我們想要的行為模式。

社群媒體就是人類的訓練場。每次發完貼文、照片或影片後,我們也在等待系統給分數。觀看數、按讚數、留言數等數字就是獎勵或懲罰訊號。當數字高時,我們製作更多類似的內容;數字低時,我們就換個方向試試看。

就這樣,久而久之,我們就被訓練成系統喜歡的樣子了。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所有「主流娛樂 YouTuber」影片都長得那麼像:過度自嗨的開場、超快節奏的剪輯、滿天亂飛的字卡、千篇一律的音效庫、老套的標題和縮圖,當然也不要忘記每部片必講的「按讚訂閱小鈴鐺」。

Instagram 上的網美圖也有這現象對吧?45 度角看著天空或地板的憂鬱眼神、明明就超刻意的「不經意瞬間」,當然絕不能少了白到發光的美肌濾鏡

短影片就更別說了,可以當作生化武器的難聽配樂、超高對比的配色、擋在畫面中央的粗外框大字幕都讓我看到就想吐。

越在這些平台待著,我們就越忘記自己的樣子。我們內化了演算法的偏好,誤以為那是自己的偏好,最後成為了大科技公司的免費內容產生器。

在這個人人擔心被 AI 取代的時代,沒想到我們已經早一步把自己變成了 AI——Algorithm Imitators(演算法模仿者)。聽起來有點絕望嗎?

液態玻璃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 Apple WWDC 時間!今年我們會見到來自 Apple 的、怎麼樣的革命創新呢?答案是:Liquid Glass(液態玻璃),一個讓你的 iOS 和 macOS 裝置更有「透明度」的視覺設計!

讓玻璃再次偉大

等等,這不是「透明度」,應該是「看不清楚度」吧?

老實說,我覺得這設計頗醜的耶,全部的使用者介面元素都很透明的話,如果下方出現了色彩紛亂或快速移動的物體,就會變得很難閱讀。更別說這個設計可能會需要花費更多 CPU/GPU 時間,去計算玻璃光線的折射、陰影效果等等的,讓手機變得更耗電、更慢。(這也是當然的,手機不變慢、電池不掛掉,你怎麼會想要換新的?)

然後新的玻璃風圖示包也很醜啊,就是一副灰灰濛濛心情低落的感覺!而且,新的圖示包不算是一個新功能吧,如果你用 Linux 或 Android 的話,每天都可以換一個新的圖示包啊!

macOS Vista

而且玻璃風這件事,微軟早在 Windows Vista 時試過一次了。

你還記得那個視窗邊緣都變成半透明,然後拖垮系統效能的設計災難嗎?Vista 後來成為了微軟歷史上最不受歡迎的作品之一(大概僅次於 Windows 8?),Apple 這次會不會重蹈覆轍呢?

突破性功能

除了這個讓眼睛疲勞的透明設計,Apple 還帶來了什麼創新呢:

  • 哇,你現在可以更換跟朋友訊息畫面的背景圖片了!
  • 哇,如果你找不到圖片當背景的話,還可以用 AI 生成耶!
  • 哇,如果 AI 發現你跟朋友在群組中爭論不休的話,會自動建議你發起投票!
  • 哇,iOS 26 可以把你的照片變成可以旋轉的假 3D 場景,讓你在待機畫面轉來轉去!真的太有用了!

Apple 好像真的沒招了耶,WWDC 中大半的內容都是一些可有可無的介面微調、以及沒人 care 的功能而已。

iPad:依然是個放大版 iPhone

唯一好像有點用的功能是,現在 iPadOS 終於有正常的視窗系統了。也就是視窗可以調整大小、重疊、最小化等等,像正常的電腦作業系統一樣。

iPadOS 終究不是 macOS,無法改變它本質上依然是很廢的「放大版 iPhone」這個事實。

Intel Mac 用戶,該換新機囉!

喔!還有一個驚喜消息,那就是今年推出的 macOS Tahoe 將會是最後一版支援 Intel 處理器的 macOS 囉!

那些花了數十萬買了末代 Intel Mac Pro 的勇士們(一直到 2023 年中都還在販售!),恭喜你明年開始即將成為孤兒了,Apple 溫馨提醒你:該換新機囉

半透明的未來,迷失的方向

我覺得 Apple 產品的走向已經失去了以前的魔力。而且很顯然地,Apple 已經越來越不知道顧客真正需要什麼。

如果 Steve Jobs 今天還在世,看到他們在 2025 年居然把「訊息畫面可以換背景」這種雞毛蒜皮小事拿到發表會上當作重點宣傳,他應該會當場吐血,把現在這些主管全部開除吧!

還好現在我已經不用 iPhone,而且對 macOS 的依賴也降低很多了。還留在蘋果生態系裡的讀者,我真心建議你可以考慮慢慢脫離這個越來越封閉、越來越貴、越來越沒創意的「圍牆花園」——反正現在有了 Liquid Glass,什麼都看不清楚,那換個平台應該也不會有適應問題吧?

人生階梯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看 The Pudding 上的 Loneliness Epidemic 這篇互動文章時(非常有趣,很推薦!),它提到了一個叫做「Cantril Ladder(坎特里爾階梯)」的東西。

這是一個心理學家發明的量表,簡單來說就是要你想要一個梯子,最下面是 0 分(你能想像到人生最慘的狀態),最上面是 10 分(你能想像的最完美的生活),然後問你此時此刻站在第幾階。

所以我順便想了一下,現在的我是站在哪一階呢?我覺得現在應該是我人生中過得最好的時候了吧,應該可以打個 8.5 分。讓我分享一下為什麼。

  • 💰 財務:雖然沒有發大財、還無法退休,但目前至少是處在不用太過於擔心錢的狀態。每個月不會覺得要用力擠出錢才能付帳單,偶爾想買個什麼東西也不至於太糾結。如果財務上還能更進步,能讓目前的工作量再減半的話,我應該會更開心。
  • 🏥 健康:右耳聽力的問題還是會間歇性出現,不過目前還算可以控制,只要它不要惡化太多,我是覺得還可以接受。其他部份,因為持續的運動、飲食控制和戒酒,我的身體其實比去年好多了,現在每天算是很有體力的。
  • 🏙️ 居住:現在住在台北市中山區,我是覺得居住環境沒到非常好(指周圍的噪音、空氣、街道乾淨度而言),但優點是真的很方便。也許以後某個時段我會隱居到沒那麼繁忙的地方,但現在這樣也沒太多好抱怨的。
  • ❤️ 愛情檸檬卷真的很好。真的很難找到這麼好相處、聰明、心理健康、價值觀又沒有被消費主義洗腦的女生。這項目已經不能更好了,滿分。
  • 👥 友情:檸檬卷就是我最好的朋友,就算我這輩子不能再見到她以外的人類,我應該也不會感到寂寞。我沒有太多常聯絡的朋友,好像我也沒有需要太多,我覺得這樣就很好了。
  • 🎯 工作:我很喜歡現在這樣把 YouTube 更新放慢,專注在好和弦官方網站和私人教學的工作模式,也許我會少賺一些錢,但心理上真的快樂很多。
  • 🎮 休閒:運動、寫這個 blog、閱讀有趣的東西、打電動、偶爾跟老婆一起看戀綜,好像這樣就很好了。
  • 🌱 心理:停用社群媒體之後,最近一兩年越來越能抵抗主流思維的操弄,不去關心對我而言不重要的事。某種程度地與社會「脫節」讓我覺得很自由、很快樂。

也許 8.5 分已經很完美了,如果真的到了 10 分,反而會因為覺得人生沒辦法更好了而煩惱?

噴錢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天早上鬧鐘還沒響,消費主義就已經準備好要對我們進行 24 小時不間斷的精神轟炸。電視廣告、Instagram 限動YouTube 業配,甚至連電梯裡的小螢幕都在跟你說:「花錢就對了!把錢噴出去,就可以解決你的問題!

噴錢有用嗎?

但噴錢真的有用嗎?當然沒用。這只是一堆精心包裝的騙局,事實明顯是:

  • 🍽️ 高級餐廳並不會讓聚餐變得有意義(認真交談、不要滑手機才能做到這點)
  • 👜 昂貴包包並不能讓你更有魅力(自信和有趣的談吐才是魅力來源)
  • 💍 鑽戒(又稱「被 De Beers 炒作成功1的沒用的碳原子結晶體」)也無法讓你們感情更堅定(相處模式和價值觀才是關鍵)

韭菜覺醒

小時候的我也曾經是個被洗腦的韭菜。

我曾經天真地以為,男生就是要像熱舞社的學長一樣穿潮牌才會帥;也曾經深信要用 GQ 雜誌推薦的洗面乳,還要去超貴的 c!ty'super 超市買菜才是有「生活品味」。

最近幾年我徹底醒了,開始可以用銷售者的角度來看整件事。我們的這些「必須擁有」的欲望,幾乎全都是被「主流媒體」反覆洗腦的結果。

當你準備把數個月辛苦賺來的薪水噴向一個名牌包,或是為了開一台「有面子」的車而決定背負沈重貸款時,可以冷靜想一下:

  • 自己「為什麼」會想做這些決定?
  • 這些想法是從何時開始有的?
  • 是怎麼被植入頭腦的?
  • 更重要的是,當自己有這想法時,賺大錢的人是誰?

唱反調的時候到了

我最近開始想,為什麼當主流媒體(或社群演算法)告訴我「你該關心這個網紅八卦」、「該註冊這個最新的社群媒體」、「該買這支新手機」時,我就該像個奴隸一樣乖乖聽它的?

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你是那個坐在冷氣房裡、操控著媒體和演算法的人,你會怎麼看待一般人呢?說不定會是:「靠,這些人也太好騙,只要花些小錢製造話題、帶個風向,我要他們相信什麼、買什麼,他們都會搶著照做耶!簡直比訓練狗狗還簡單!」

我們真該這麼卑微,一點都不抵抗嗎?

仔細觀察主流媒體企圖操控你去做什麼,然後不要聽它的。

Footnotes

  1. https://www.bbc.com/news/magazine-27371208
    1930 年代鑽石商 De Beers 創造了「鑽石恆久遠」的概念,並建議花 1-3 個月薪水買戒指。這個行銷策略讓鑽石戒指從 1940 年代的 10% 普及率提升到 20 世紀末的 80%,成為史上最成功的行銷案例之一。

FB 和 IG 是間諜軟體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荷蘭拉德堡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和西班牙 IMDEA 網路研究所的學者們,發現 Meta 藉由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 Android Apps,偷偷開後門監聽你的手機瀏覽記錄,然後把它跟你的真實身份連在一起。

📕 閱讀整份研究報告:

https://localmess.github.io/

簡單地說,這份報告提出確切的證據,證實了 Facebook 和 Instagram apps 都是不折不扣的間諜軟體。你以為在手機瀏覽器裡偷偷看什麼沒人知道?太天真了,這些 apps 全部都知道!

研究人員 Gunes Acar 接受採訪時說1

"They are bridging these two worlds that we think are separate; web browsing and mobile app activities. That's very shocking."

(他們把兩個原本分開的世界——網頁瀏覽跟手機 App——連起來了。這真的很可怕。)

怎麼可能?

你可能會想,FB 或 IG 的 App 跟瀏覽器不是獨立的嗎?它怎麼可以隔空知道我看了什麼網頁?

Meta 讓它們的 App 在背景偷偷監聽特定的網路連接埠(TCP 12387-12388 和 UDP 12580-12585),當你用手機瀏覽器看網頁時,如果那個網站有嵌入 Facebook Pixel 追蹤程式(有將近六百萬個網站有,但 wiwi.blog 這裡沒有),網站就會嘗試透過這些「秘密通道」傳送資料給手機內部的 FB/IG App。

最狡猾的地方是:因為是手機「自己傳資料給自己」,所以繞過了一般的安全檢查。防得了外賊,防不了內鬼呀!

另外,Meta 還用了一種叫做「SDP Munging」的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假裝要進行 WebRTC 視訊通話,然後在建立連線的準備階段,偷偷摸摸把追蹤資訊塞進原本應該放身份驗證碼的地方。這樣一來追蹤資料就偽裝成了「我想跟你視訊通話」的正常訊息,騙過瀏覽器的安全檢查,連用 Chrome 開發者工具都觀察不到資料正在傳輸。

當然,什麼開無痕模式、清除 cookie 等等民間偏方,都是無法對付以上招數的。

你一直都被看著

研究發現,Meta 從 2024 年 9 月就開始用這招了。更厲害的是,研究也提到俄羅斯的搜尋引擎 Yandex 早在 2017 年就已經開始這樣搞,而且沒人發現!

Google 在接受 Sky News 採訪時1也說 Meta 和 Yandex「明目張膽地違反了我們的安全和隱私原則」(blatantly violate our security and privacy principles)。

(因為 Google 的原則是「只有我可以當間諜,別人不行」😂)

有趣的是,在這個研究發布當天,Meta 馬上就停止了使用這個方式追蹤用戶。

移除間諜軟體吧

真心推薦你,考慮把手機上這些垃圾間諜軟體移除吧!它們對你的隱私不友善、消耗手機電池、浪費你的時間、讓你容易生氣、品味變差、注意力渙散……不需要這樣殘害自己呀!

題外話,最近我有一個朋友的 IG 帳號被盜了,她很煩惱、花了好多時間在處理這個事情,一直卡在帳號救援的流程,幾天之後好像都還沒弄好。其實很想跟她說,根據我從 2022 年開始的親身測試,不用 IG 真的不會怎麼樣的,只會讓生活變得更好而已。

Footnotes

  1. https://news.sky.com/story/meta-found-covertly-tracking-android-users-through-instagram-and-facebook-13379083 2

Vimium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Vimium 是一個瀏覽器外掛程式,可以讓你在瀏覽器中使用「Vim 文字編輯器風格」的快速鍵

如果你不知道「Vim 風格」是什麼意思:Vim 是一個強大的文字編輯器,以「完全不需要滑鼠就能操作」聞名,在 Vim 裡面,每一個按鍵都有特殊的意義和功能。例如想刪除一行文字可以按 dd,想複製 10 行就打 10yy,想跳到檔案的第 42 行就打 :42 然後按 Enter 等等。

其實我不是 Vim 的使用者,主要是因為我覺得 micro 已經很好用,以及我實在無法習慣用 hjkl 當作方向鍵(我真的努力試過好多次了,但我的頭腦說它拒絕這種設定)。

但裝了 Vimium 之後,我倒是覺得比起在文字編輯器,Vim 的快速鍵反而在瀏覽器中意外地合理且好用耶:

  • 首先,它有 gg 可以快速捲到頁面最上方,這個我超常用,不用再滾滑鼠滾輪或按住 page up。1
  • 還有 du 可以往下和往上捲「半個頁面」,而不是傳統 page up/page down 的「一整頁」。
  • jk 可以往下和往上捲動「兩行」,而不是上下方向鍵的「一行」。而且用 jk 的時候,一按住鍵就會馬上持續捲動,而不會有方向鍵的「先停頓一下再開始連續重複」的反應。
  • 神奇的是,在瀏覽器中用 jk 上下捲動時,不會有像是在文字編輯器裡那種頭腦錯亂的感覺。不曉得為什麼。
  • 最好用的地方是,我可以按 f,它就會在每一個可以按的連結顯示代號,然後我再打代號就可以到打開那個連結了,這個有時候真的比滑鼠方便。如果想要開在新分頁的話,改成用大寫 F 就好。

(按下 f 之後,每個連結會出現代號,輸入代號就可以開啟連結)

裝了 Vimium 之後,真的讓我可以看網頁時大大減少把手從鍵盤上拿開去滑滑鼠的次數(好吧,其實我用的是軌跡球)。沒想到我在文字編輯器中永遠無法習慣的快速鍵,到了瀏覽器裡居然會覺得好用!很推薦你也試試看!

Footnotes

  1. 文章一出,有好幾個讀者跟我說按 Home 鍵就好啦!我原本真的不知道可以用 Home 鍵,但 gg 的位置還是比較好用啦!

Her TV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資訊

這篇是舊 blog 的文章,首次發表時間是 2021 年 3 月 18 日。剛剛發現它沒被移植過來,所以整理過後重發一次。

前幾天去檸檬卷的老家跟她家人吃飯。飯後我打開她家的電視,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爆炸醜、我用 Word 文字藝術師都可以做得比他好看的開機畫面。接著,一個吉祥物(長得有點像大同寶寶跟熊讚交配後生出的畸形後代)出現,在螢幕上面很醜的 LOGO 旁邊繞來繞去,繞一繞之後站在 LOGO 旁邊比出大拇指對我笑。

從按下電源算起,時間已經過了 30 秒,我心裡的 OS 是:「更!笑屁阿!你開機到底是要開多久!」

大概過了 45 秒之後,它終於開完機了。但是這台「智慧電視」決定把我真正想看的內容(也就是電視節目)縮小放在左上角,好讓它在周圍顯示愚蠢的廣告,下面還不忘附帶一個錯誤訊息:「請檢查你的網路連線」。更!你想要連網路做什麼?是嫌開機還不夠慢,還想下載更多廣告來折磨我嗎?還是要定期更新你的開機動畫?

我拿起遙控器,想要找到跳出這個界面的按鈕。我按下「退出」,沒反應;按方向鍵?移動了半天進入一堆選單,沒有退出的選項;切換訊號源到 HDMI?依然沒有用。

而且那遙控器的按鈕超軟、超難按,你要超用力按到底,而且它的反應是慢到你會懷疑到底有沒有按到的那種。最後我按了一個超不起眼的「全螢幕」按鈕,它終於願意讓我看電視了。

然後抱歉,我因爲太生氣了,所以完全忘記把畫面拍下來。但 YouTube 上有人跟我有一模一樣的體驗,我的心情完全跟他一樣: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YeqGa7QM1M

(不想內嵌 YouTube 播放器進來,有興趣的人請按上方連結)

好不容易搞定電視,我拿起另一支遙控器(第四台機上盒的),切到體育台想看個 NBA 放鬆一下。然後就看到第四台業者直接就把防疫訊息文字蓋在節目畫面上!昏倒,我以爲這個是二十年前的第四台才有的東西。原來我們的長輩,每天都在忍受這樣的電視品質嗎?

"Garbage in, garbage out."

每天接觸的、看到、聽到的東西都在塑造我們的品味。如果你關心你的下一代,拜託不要買禾聯的電視,不然他們長大後可能也會做出這種讓人想對它比中指的產品。